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环境法视角下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代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03:09

  本文关键词:环境法视角下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代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众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却未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相比之下,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因其生存发展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充分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观念和习惯法。并千百年来持续不断地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使原有的生态环境得以保存,为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经验。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与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环境法为视角,通过分析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特点及作用,探讨少数民族习惯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及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随后深入分析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指出其出路是实现现代化;在分析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涵义的基础上,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分析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的原因;最后尝试从观念更新、不断创新、适用互补、发展教育和发展经济等方面探讨环境法视角下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法 环境保护 少数民族习惯法 现代化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0.4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6
  • 引言6-8
  • 第一章 少数民族习惯法理论梳理8-15
  • 第一节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界定8-10
  • 一、习惯法8-10
  • 二、少数民族习惯法10
  • 第二节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特征10-12
  • 一、民族性10-11
  • 二、地域性11
  • 三、稳定性11
  • 四、民主性11-12
  • 五、生成性12
  • 第三节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作用12-15
  • 一、弥补作用13
  • 二、传承作用13-14
  • 三、裁判作用14
  • 四、教化作用14-15
  • 第二章 少数民族习惯法对环境保护的贡献15-23
  • 第一节 思想渊源:自然崇拜15-16
  • 第二节 对环境保护贡献的表现16-20
  • 一、对森林资源的保护16-18
  • 二、对水资源的保护18-19
  • 三、对动物资源的保护19
  • 四、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19-20
  • 第三节 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20-23
  • 一、拓展当前环境保护的视野20-21
  • 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21-22
  •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22-23
  • 第三章 环境法视角下少数民族习惯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23-29
  • 第一节 困境之表现23-26
  • 一、观念方面23-24
  • 二、制度方面24-25
  • 三、适用方面25-26
  • 第二节 困境之原因26-29
  • 一、自身原因26-28
  • 二、外在原因28-29
  • 第四章 环境法视角下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9-34
  • 第一节 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的涵义29-30
  • 第二节 现代化的必要性30-32
  • 一、传承民族文化30
  • 二、增加民族凝聚力30-31
  • 三、弥补国家法局限31
  • 四、实现环境法治31-32
  • 第三节 现代化的可行性32-34
  • 一、理论基础32-33
  • 二、现实依据33-34
  • 第五章 环境法视角下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的实现途径34-42
  • 第一节 观念更新是前提34-36
  • 一、转变传统观念35
  • 二、树立创新思维35-36
  • 第二节 不断创新是动力36-37
  • 一、加强形式创新36-37
  • 二、完善内容创新37
  • 第三节 适用互补是关键37-39
  • 一、尊重自主选择37-38
  • 二、创新判决方式38
  • 三、完善调解机制38-39
  • 第四节 发展教育是基础39-41
  • 一、确定施教对象39-40
  • 二、明确施教主体40
  • 三、完善教学内容40
  • 四、科学设置课程40-41
  • 第五节 发展经济是根本41-42
  • 结语42-43
  • 致谢43-44
  • 参考文献44-46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玉苗;试论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效力[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7期

2 高其才;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03期

3 徐曼,廖航;关于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冲突与互动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韩牡丹;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效力[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年02期

5 严庆;;关于少数民族习惯法发展走势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袁翔珠;;“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体系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建构[J];学术论坛;2006年10期

7 冉瑞燕;;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民族;2007年03期

8 袁翔珠;;论广西少数民族习惯法文献收集与整理[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王存河;;宗教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韩宏伟;;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及其考量[J];思想战线;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戴亚超;;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2 成中平;卿文波;;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人权问题刍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潘志成;;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现状及趋势[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4 余贵忠;;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森林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苗族侗族风俗习惯为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廖柏明;;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西茜;;法律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A];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践研究[C];2008年

7 徐晓光;;神话、禁忌与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飞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副研究员 法学博士;浅析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准法规范性[N];贵州民族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郭潇雅 实习记者 吴运亮;挖掘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优秀内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N];贵州民族报;2014年

4 吴大华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民族法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出路[N];贵州民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郭凤鸣;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嫣嫣;新疆少数民族习惯法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张楠;法经济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法[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卫玮;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适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徐佳佳;清代国家法对黔东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影响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5 翟星晨;环境法视角下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代化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6 黄小筝;少数民族习惯法探析[D];湘潭大学;2008年

7 李红梅;新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8 葛健;论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0年

9 董翼;民族法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陈谌;传统与生态—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澜沧千年万亩古茶园的保护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环境法视角下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代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419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4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