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入罪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15:10

  本文关键词: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入罪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数字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著作权侵权活动。我国的著作权刑法体系主要确立于上世纪90年代,所规制的行为范围较为狭窄,在应对当前多样化、常态化的网络侵犯著作权问题上显然过于单薄,严重脱离了数字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的实际需要。考虑到我国著作权刑法在数字网络时代暴露出来的诸多缺陷,以及TRIIPS协定下我国承担的著作权刑法保护的国际义务,通过完善著作权刑法体系增强针对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诸多新型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刑事打击力度显得迫在眉睫。如何正确把握著作权刑法的价值取向,合理划定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各种新型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入罪范围,处理好针对著作权的民事侵权和刑事犯罪之间的衔接问题,以实现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之间的合理平衡,无疑是数字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刑法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呈现出主体多样化,情形复杂化和技术高端化等特征。对于数字网络环境下已经产生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各种涉及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的犯罪化问题应当保持慎重态度,遵循谦抑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复制行为、发行行为可被纳入现有著作权犯罪的规制范围,但我国针对网络传播行为的刑法规制存在一定的不足。网络传播行为包括将作品上载到开放性网站以及向公众提供作品链接地址两种情形。我国通过司法解释将网络传播行为作为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复制发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刑法在规制网络传播行为方面的法律漏洞。然而,将网络传播行为纳入侵犯著作权罪原有的行为方式“复制发行”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其依据并不充分,违背了体系解释的要求,不符合谦抑性原则,严格来讲还有类推之嫌。从长远上看,我国应当通过刑法修订的方式将网络传播行为作为一种独立于“复制发行”的行为方式规定在侵犯著作权罪中。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著作权侵权行为在数字网络空间中的发生频率非常高,而法律救济是一种被动救济和事后救济。为了弥补法律救济的不足,技术措施因其“防患于未然”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著作权保护。由于不存在绝对无懈可击的技术,任何技术措施被应用之后,避开、破坏该技术措施的技术、方法或设备也会逐渐产生。为了不使技术措施预防著作权侵权的目的落空,有必要运用刑法手段保护著作权技术措施,以确保其正常发挥作用。著作权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存在能够规范作品的传播和利用,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以达到保护著作权的目的。改变、删除作品的电子化权利管理信息可能诱导、促使后续接触作品的人实施著作权侵权行为,对权利人造成的损失将会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无限扩大,这正是法律禁止此类行为的原因所在。尽管当前不少学者主张将破坏著作权权利管理信息的行为犯罪化,但本文认为,在权利管理信息的刑法保护问题上不宜盲从国外立法,改变、删除著作权权利管理电子信息并无入罪的必要性。网络空间中的著作权侵权离不开各类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参与。针对网络服务提供行为的刑法规制与社会公共利益息息相关,既不能无视著作权人的利益,放纵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也不宜过分加重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负担,窒息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服务提供行为主要包括提供网络内容服务、提供信息搜索服务、提供网络平台服务以及提供网络接入服务。网络内容服务者应当对其所提供信息的合法性负责,如果未经授权将他人的版权作品上载或者链接到到自己的网站,在满足侵犯著作权罪其他构成要件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罪定罪处罚。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属于一种中立的技术性服务,原则上没有入罪的必要。针对提供信息搜索服务和提供网络平台服务,刑法可以借鉴侵权法上的“避风港原则”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构成犯罪的特殊条件,即只有在服务提供者知道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犯他人著作权而没有及时将其屏蔽、删除、断开链接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
【关键词】:数字网络技术 侵犯著作权 入罪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第1章 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概述13-21
  • 1.1 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的特征与刑法规制状况13-16
  • 1.1.1 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的特征13-14
  • 1.1.2 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刑法规制状况14-16
  • 1.2 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入罪的基本原则16-21
  • 1.2.1 谦抑性原则17
  • 1.2.2 必要性原则17-18
  • 1.2.3 可行性原则18-19
  • 1.2.4 利益平衡原则19-21
  • 第2章 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直接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入罪21-34
  • 2.1 可纳入现有著作权犯罪的侵权行为21-25
  • 2.1.1 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复制”行为22-24
  • 2.1.2 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发行”行为24-25
  • 2.2 网络传播行为的入罪25-34
  • 2.2.1 网络传播行为的表现25-29
  • 2.2.2 网络传播行为刑法规制的现状29
  • 2.2.3 网络传播行为刑法规制的完善29-34
  • 第3章 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间接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入罪34-47
  • 3.1 避开、破坏保护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技术措施的入罪34-44
  • 3.1.1 避开、破坏保护数字化作品的技术措施的表现和危害性34-35
  • 3.1.2 避开、破坏保护数字化作品的技术措施的刑法规制现状35-37
  • 3.1.3 避开、破坏保护数字化作品的技术措施入罪的合理路径37-44
  • 3.2 改变、删除著作权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入罪44-47
  • 3.2.1 著作权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界定及其法律性质44-45
  • 3.2.2 改变、删除著作权权利管理电子信息入罪的必要性分析45-47
  • 第4章 网络服务提供行为侵犯著作权的入罪47-53
  • 4.1 网络服务提供行为的界定和分类47-49
  • 4.1.1 网络服务提供行为的界定48
  • 4.1.2 网络服务提供行为的分类48-49
  • 4.2 网络服务提供行为侵犯著作权的入罪49-53
  • 4.2.1 直接侵权的网络服务提供行为的入罪49-51
  • 4.2.2 间接侵权的网络服务提供行为的入罪51-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华;;侵犯著作权犯罪刑事立法专题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王麦霞;;教师侵犯著作权问题不容忽视[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20期

3 黄睿航;;防止大学生利用网络侵犯著作权[J];法制与社会;2011年09期

4 曾芳文;销售侵犯著作权的复制品罪初探[J];法律适用;1995年03期

5 江泽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4年05期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4年16期

7 徐宏;因特网上侵犯著作权案件的管辖权[J];政治与法律;2000年04期

8 林国荣;侵犯著作权的构成要件——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研究之一[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年S1期

9 廖梅;西方主要国家侵犯著作权犯罪种类论析——兼谈我国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立法完善[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贾冰;;新闻侵犯著作权责任追究为何难?[J];城市党报研究;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国荣;;侵犯著作权的构成要件——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研究之一[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魏红;黎翔宇;;试论网络空间中的侵犯著作权犯罪[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尔东;网络游戏“私服”侵犯著作权案[N];中国民族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黄洁;北京警方破获特大网络侵犯著作权案[N];法制日报;2013年

3 张桂花 徐淑华;本案侵犯著作权的主体该如何认定?[N];江苏法制报;2014年

4 邹韧;零售商对商品包装侵犯著作权不承担责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知文;非法复制网游设私服 5玩家侵犯著作权获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记者赖名芳;加大对侵犯著作权行为刑事打击力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7 记者 吕宝林;我省多管齐下打击侵犯著作权行为[N];甘肃日报;2010年

8 韩玲;华谊兄弟状告5家网站侵犯著作权[N];中国艺术报;2009年

9 胡娜 高俊华;海南高院一揽子解决59宗侵犯著作权纠纷案[N];人民法院报;2013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 张文瑾;三步判定影视作品是否侵犯著作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星任;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立法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胡志芳;论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的侦查[D];宁波大学;2015年

3 杨馥铭;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入罪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

4 钟一涵;网络侵犯著作权行为的立法思考[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5 王瑞;侵犯著作权犯罪疑难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6 许东俊;论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的认定标准[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宇洁;侵犯著作权犯罪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史晓;侵犯著作权犯罪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董克云;网络环境中侵犯著作权犯罪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10 张翔宇;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刑事立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数字网络技术催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入罪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43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3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