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从身份区分到利益区分——我国隐私权限制原则的困境与重塑

发布时间:2022-02-16 08:35
  权利的限制是权利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另一种保护权利的方式。我国隐私权的限制以身份区分原则为基础,学者们就如何完善该原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以公私身份区分为核心的身份区分原则不仅与隐私权的价值相悖,而且在实际应用中给法官制造了很多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其并不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以利益区分原则取代身份区分原则,构建我国的隐私权限制理论。通过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区分不仅能够消解身份区分所带来的问题,而且能够通过限制的方式助益隐私权良性发展。 

【文章来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20,(01)CSSCI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梳理:作为隐私权限制基础的身份区分原则
    (一)身份区分原则之界定
    (二)身份区分原则的本土化发展
        1.私人层面:关系身份
        2.公共层面:公共身份
        3.国家层面:法定身份
    (三)身份区分原则的实践效果
三、现实之弊:身份区分原则造成的隐私权保护困境
    (一)内生困境:价值与实效的双重否定
        1.价值相悖
        2.实效存疑
            (1)身份区分原则是否满足了人们追求效率的需要
            (2)身份区分原则是否满足了保护弱者、抑制强者以实现公平的需要
            (3)身份区分原则更容易滋生新的困扰
    (二)外在困境:信息时代的社会重构
四、理念重塑:利益区分原则代位的优越性
    (一)双层结构之定位
        1.公共利益的区分
        2.私人利益的区分
    (二)利益区分原则的意义
        1.契合隐私权的核心价值
        2.简化身份区分之不便
        3.与现行立法精神相协调
        4.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五、制度展望:以利益区分为根基的隐私权限制理论构造
    (一)公共利益的判断构想
        1.公共利益存在性的判断应具有可操作性
        2.公共利益对隐私权的限制是否存在应进行综合衡量
        3.公共利益对隐私利益的限制应遵循“实践调和原则”
    (二)私人利益的判断构想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司法认知偏差与量化裁判中的锚定效应[J]. 杨彪.  中国法学. 2017(06)
[2]从隐私利益的产生和本质来理解中国隐私权制度的特殊性[J]. 吴伟光.  当代法学. 2017(04)
[3]比较法视野下隐私保护机制的分歧与效果:以中德比较为例[J]. 朱晓峰.  兰州学刊. 2016(10)
[4]论隐私侵权法律适用——以英国隐私法的发展为参考[J]. 刘云生,黄伟.  湖南社会科学. 2015(05)
[5]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J]. 张新宝.  中国法学. 2015(03)
[6]亲属法视野下的人格权冲突——以隐私权为视角[J]. 陈汉.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4(01)
[7]隐私权的中国命运——司法判例和法律文化的分析[J]. 张礼洪.  法学论坛. 2014(01)
[8]道德困境:公共生活的批判性反思[J]. 李水弟.  求实. 2013(01)
[9]论网络环境下人格权的保护[J]. 王利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10]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J]. 赵宏.  法学家. 2011(02)



本文编号:3627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627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d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