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YBA与后感性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08:13

  本文关键词:YBA与后感性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对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的英国的YBA和发生于2000年前后的后感性系列展览进行总结和对比分析,一方面对展览的外部环境、人员构成特征、展出策略选择、作品大体概况等宏观方面进行了对比。同时针对两个艺术群体当中的典型代表进行了微观的考察,特别是对艺术作品本身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其中涉及作品名称、材质选择、展出方式、风格流变等。本文在对两个地区的艺术现象进行对时的基本思路是保持由宏大向渺小不断推进的视角,历史——社会阶段——文化生态——艺术生态——艺术现象——艺术家/评论家——作品/评论,这样的顺序。前四者均为开始此次对比的前提,历史和社会阶段相对描述较少,在描述YBA时,对英国上世纪后半叶文化生态有一定描述,在艺术生态的环节针对2000前后中国当代艺术特殊的发展阶段作出分析。在本文当中艺术家和批评家是通过对其作品和文章的深入分析而带出来的。在分析作品当中也采取了整体分析,注重作品脉络和关联性,从而有效的得出很多以往单独作品无法传递出的信息。同时也有效克服了将艺术家和作品简单化以及标签化。
【关键词】:YBA 后感性 当代艺术展览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9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9-10
  • 绪论10-15
  • 一 写作动机10-11
  • 二 关于YBA和后感性的对应11-13
  • 三 重新认识的必要性13
  • 四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13-15
  • 第一章 YBA与后感性对比的前提15-24
  • 第一节 YBA与后感性各自所处的环境15-19
  • 一 英国15-16
  • 二 中国16-19
  • 第二节 YBA与后感性概述19-24
  • 一 词汇界定与概念形成19-20
  • 二 后意味着什么20-21
  • 三 从展览看YBA与后感性的人员构成特点21-22
  • 四 YBA几大要素之间的关系22-23
  • 五 后感性几次展览之间的关系23-24
  • 第二章 YBA与后感性具体细节对比24-36
  • 第一节 几个相同点24-27
  • 一 名称24
  • 二 时间24
  • 三 发展历程24-25
  • 四 展出策略25-27
  • 第二节 几个不同点27-36
  • 一 材料分析27-30
  • 二 媒介分析30-31
  • 三 引发社会争议的原因31-33
  • 四 其他细节对比33-36
  • 第三章 主要艺术家创作分析36-51
  • 第一节 作品表格36-38
  • 一 达明安·赫斯特创作梳理36-37
  • 二 朱昱创作梳理37
  • 三 孙原&彭禹创作梳理37-38
  • 第二节 逐一分析38-50
  • 一 达明安·赫斯特主要作品分析38-44
  • 二 朱昱作品分析44-48
  • 三 孙原&彭禹作品分析48-50
  • 第三节 本章小结50-51
  • 结论51-61
  • 一 后感性作为一种实验艺术的工作方法51-53
  • 二 再谈道德、暴力和效果53-59
  • 三 未来59-61
  • 参考文献61-62
  • 附录62-126
  • 附录一:YBA年表62-64
  • 附录二:后感性年表64-65
  • 附录三:相关事件年表65-66
  • 附录四:后感性系列展览艺术家参与情况统计表66-68
  • 附录五:艺术家朱昱访谈一68-75
  • 附录六:艺术家朱昱访谈二75-77
  • 附录七:艺术家孙原访谈77-92
  • 附录八:艺术家琴嘎访谈92-106
  • 附录九:艺术家吴高忠访谈106-111
  • 附录十:策展人顾振清访谈111-119
  • 附录十一:《人·动物》系列展览南京站相关报道图片119-126
  • 致谢126

  本文关键词:YBA与后感性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88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2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