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15:02
  胡应麟在史学、文献学和小说理论方面著述颇丰,其独特的小说理论也是胡应麟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胡应麟的小说批评为主要考察对象,厘清其中所应用的主要方法。重点分析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对其研究的影响,深入探究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产生的原因,从而把握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的精髓,促进其专题化研究的发展。绪论:胡应麟小说理论的研究综述,通过对以往胡应麟小说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概括不同时期其研究的特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新视角,阐明对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并指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一章:胡应麟及其小说研究。第一节胡应麟生平及交游,本节主要介绍胡氏的自身家世、生平经历及交游情况,总括胡应麟作文为人的大体风貌和思想形成。对胡氏的小说文体论、功用论及虚实论三个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展开论述,从而把握胡应麟小说理论的整体情况。第二章: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从目录学法、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和辨伪考证法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具体论述胡应麟的小说批评如何应用这些方法;理解其方法对胡应麟小说批评的影响,归纳总结以上三个批评方法的优势。第三章: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产生的... 

【文章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胡应麟及其小说理论
    第一节 胡应麟生平及其交游
        一、生平家世
        二、与“二王”兄弟交游及其影响
    第二节 胡应麟小说理论概述
        一、小说文体论
        二、小说功用论
        三、小说虚实观
第二章 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
    第一节 目录学方法
        一、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思想
        二、胡应麟小说分类的意义
    第二节 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法
        一、考镜源流
        二、共时并存的各类小说特征
    第三节 辨伪考证法
        一、胡应麟的考辨成就
        二、基于“辨伪八法”的考辨
第三章 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的产生原因及意义
    第一节 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的产生原因
        一、经济发达、刻书业繁荣
        二、明代伪书现象猖獗
        三、博而精的藏书实践
    第二节 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的意义
        一、促使小说获得文体独立地位
        二、初步构建古代小说发展史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二)期刊类
    (三)硕博士论文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胡应麟年谱》所记胡应麟与王世贞初次会面事考误[J]. 王嘉川.  河北学刊. 2018(02)
[2]胡应麟藏书思想散论[J]. 李永明.  新世纪图书馆. 2017(09)
[3]论胡应麟的小说观念[J]. 王炜,王晓辉.  江汉论坛. 2017(07)
[4]胡应麟与汪道昆交游考述[J]. 韩晓.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5]胡应麟子学思想述论[J]. 高金霞,王承略.  理论学刊. 2015(02)
[6]辨伪与造伪并存——《四部正讹》成书前的明代辨伪学[J]. 朱仙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7]论中国古体小说的观念流变[J]. 郝敬,张莉.  明清小说研究. 2013(01)
[8]《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代学者胡应麟的误读与误判[J]. 王嘉川.  历史档案. 2012(01)
[9]胡应麟的小说辨伪得失考论——兼论胡应麟辨伪方法的得失[J]. 许彰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10]认同与超越——论胡应麟小说理论对古代小说概念厘清的重要作用[J]. 陈丽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博士论文
[1]《少室山房笔丛》研究[D]. 高金霞.山东大学 2016
[2]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D]. 陈卫星.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胡应麟文艺思想研究[D]. 陈丽媛.福建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胡应麟《二酉缀遗》研究[D]. 司雪丽.东北师范大学 2018
[2]胡应麟诸子学研究[D]. 尹芳.扬州大学 2018
[3]胡应麟的小说观[D]. 吴颖.山东大学 2017
[4]胡应麟的藏书思想、实践及价值研究[D]. 张晶晶.郑州大学 2012
[5]《胡应麟文集》校注[D]. 尹颖群.湘潭大学 2011
[6]《四部正讹》研究[D]. 李鹏.山东大学 2008
[7]胡应麟的小说与戏曲思想[D]. 卢劲波.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68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368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c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