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李锐小说创作的意识形态诉求

发布时间:2022-02-13 21:31
  李锐是中国当代文学界颇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他的文学地理世界从“吕梁山”到“银城”再到“河北天母河地区”,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他创作了一系列兼具深刻思想和独特叙事的小说,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叙事风格和审美品质。文学作品是复杂的人类精神产物,作家是文学作品意识形态输出的灵魂,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也就是抒发意识形态诉求的过程。李锐作为50年代出生、经历文革、当过知青的知识分子,其小说创作具有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审美文化维度的意识形态诉求。在政治法律维度的意识形态诉求上,“文革”是李锐生命中永远迈不过去的诉说命题,激进的政治狂潮和剧烈转变的境遇给他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震荡,他不断进行反思、追问。在他的小说中,军队、警察、广播、电影等国家符号发挥着询唤作用,这种意识形态性的政治力量笼罩在整个民间上空,民众或受到意识形态的询唤,变为丧失思想、人情的“政治工具”,或在极左思潮下人性蜕变,变成失去人性的“邪恶妖魔”,更多的则是愚昧无知却又充满人情味的“市井细民”。他描写着革命、启蒙与民众的隔阂,极左政治与激进革命给民间带来的灾难,革命本身在无理性历史中的羸弱,从而有力地反思文革,消解革命。在伦理道德维度的...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李锐小说研究综述
    二、概念界定、创新之处及写作思路
第一章 三位一体:李锐小说意识形态诉求的价值尺度
    第一节 李锐小说意识形态诉求的政治法律维度
        一、“吕梁山”系列:反思文革
        二、“银城”系列:消解革命
    第二节 李锐小说意识形态诉求的伦理道德维度
        一、革命道德
        二、民间伦理
        三、儒家教化
    第三节 李锐小说意识形态诉求的审美文化维度
        一、民间文化
        二、古典美学
第二章 符号化:李锐小说意识形态诉求的表现方式
    第一节 国家符号:军队、警察、广播、电影
        一、军队、警察
        二、广播、电影
    第二节 人物符号:“政治工具”、“邪恶妖魔”、“市井细民”
        一、“政治工具”
        二、“邪恶妖魔”
        三、“市井细民”
    第三节 自然符号:群山、江河
        一、群山
        二、江河
第三章 自我救赎:李锐小说意识形态诉求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文革”情结
    第二节 知识分子立场
    第三节 历史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革命与启蒙的纠葛——论李锐笔下的张仲银形象[J]. 陶东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10)
[2]纠结:文化冲突中的人性困境透视——论李锐长篇小说《张马丁的第八天》[J]. 王春林.  文艺争鸣. 2012(10)
[3]农耕文化的诗性呈现——评李锐的《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J]. 段友文,刘慧敏.  文艺争鸣. 2011(11)
[4]道器之间的《太平风物》[J]. 王尧.  读书. 2008(07)
[5]“身份认同”与生命悲情——评李锐、蒋韵长篇小说《人间》[J]. 王春林.  南方文坛. 2008(03)
[6]幻灭之痛[J]. 李锐.  南方文坛. 2007(03)
[7]立足“本土”的书写——李锐小说创作简论[J]. 高小弘,翟永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8]李锐“焦虑”的祛魅化分析[J]. 杨矗.  文学评论. 2005(02)
[9]个体生命意识的去蔽与敞亮——《银城故事》的历史观透视[J]. 胡全章.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10]历史的忧郁 小说的内爆[J]. 王德威.  读书. 2004(04)

博士论文
[1]不是之是——李锐小说研究[D]. 李彦文.首都师范大学 2009
[2]生命的表达与存在的追问[D]. 翟永明.山东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论李锐小说的民间书写[D]. 杨占富.西南大学 2013
[2]论九十年代以来文革小说中的创作心态[D]. 侯芳.南京师范大学 2012
[3]李锐小说中的三晋文化影迹[D]. 蒋银芬.云南大学 2011
[4]在孤独中行走——李锐论[D]. 沙秀娟.苏州大学 2010
[5]质疑与反思——李锐小说解读[D]. 李志婧.扬州大学 2009
[6]论李锐小说创作的精神立场[D]. 李小叶.北京语言大学 2008
[7]立足“本土中国”的现代性写作[D]. 李玮.山东大学 2007
[8]质疑与守望中的自我确认[D]. 王海霞.山东师范大学 2007
[9]“历史”之外的人生[D]. 侯京晋.四川大学 2007
[10]“双向的煎熬”:在历史与“新历史”之间[D]. 李跃庭.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23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23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5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