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文学中的农村“新人”形象——从人物主体性角度出发

发布时间:2022-10-20 16:57
  <正>一、梁生宝的"真实性"与"农民性"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间,最有影响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新人"形象无疑是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不但作者本人和批评家在相关论述中明确以"新人"来进行指代,而且,对人物的"新人"特质,大家还持有不同意见,产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1)。人们争论的焦点是梁生宝的"新人"特质是否具有"真实性",也就是是否与当时的时代环境相符合。论者们的讨论是广泛而有深度的,但我以为,以"真实性"来质疑梁生宝形象并不符合文学的基本原则。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中说过,"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梁生宝的“真实性”与“农民性”
二、另一类“新人”:1980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农民
三、人物主体性与精神自主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议被文学史遮蔽的路遥[J]. 赵学勇.  小说评论. 2013(01)
[2]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J]. 贺仲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08)
[3]诗化和深化了的愤怒——评《秋天的愤怒》[J]. 宋遂良.  当代. 1985(06)
[4]再谈梁生宝[J]. 冯健男.  上海文学. 1963(09)
[5]关于梁生宝形象[J]. 严家炎.  文学评论. 1963(03)
[6]《创业史》第一部的突出成就[J]. 严家炎.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1(03)
[7]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J]. 严家炎.  文学评论. 1961(03)



本文编号:3694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94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d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