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内外阅读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06:06

  本文关键词: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内外阅读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中英语阅读作为学生提高英语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肩负着保证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以及构建和谐阅读环境的重任。但是目前高中课内外英语阅读衔接不畅,彼此分隔,主要表现为课内阅读偏重应试、只重技巧,课外阅读无法保证、不受重视。这样的现状造成了学生无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至于学生的英语素养提升缓慢。基于英语课内外阅读相互隔离的现状,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尝试剖析英语阅读课内外衔接紧密的高中和其他英语课内外阅读彼此隔离的高中之间的成因,并努力提出策略以期解决高中英语阅读所存在的课内外分隔现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结合多所高中师生的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涵盖了基于学习共同体而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高中和对应的其他高中,应用教育统计软件SPSS、EXCEL以及文本分析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对比了两类学校在英语课内外阅读衔接方面的异同。从而探索目前高中英语课内外阅读衔接现状,尝试对现存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基于现状及问题提出具有信效度和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从本文的研究过程来看,基于学习共同体而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高中对比其他没有应用学习共同体理论的高中,前者英语课内外阅读衔接程度更为密切。在阅读目标层面上,前者能够做到课内外阅读目标协调一致,兼顾学校宏观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而后者阅读目标模糊,没有明确的英语课内外阅读目标;就阅读材料而言,前者能够把握学习共同体理论宗旨,为学生提供共享阅读资料库,为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就共有阅读材料进行探讨奠定了基础,而后者则多对课外阅读材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课内外阅读材料无法衔接;在阅读策略方面,前者在课内学习的阅读策略在课外类似的阅读材料中得到巩固加深,而后者则经常忽视阅读策略的连续学习;最后在阅读评价方面,两类学校评价手段基本类似,但是在评价手段的衔接方面,前者更加注重课内外采用较为一致的评价手段,然而后者并没有关注这一点。针对这样四个维度的差异,本文也从阅读目标的偏移、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的差异和阅读评价方法的陈旧四方面进行了问题归因,并依次提出了重建学校文化,升华阅读目标;转变教师观念,共享阅读材料;改变学生习惯,丰富阅读方法和参照终身发展,拓展评价标准四条对应策略。
【关键词】:英语 课内外阅读 衔接 学习共同体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4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引言12-19
  • 1.1 问题的提出及缘起12-13
  • 1.2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13-15
  • 1.2.1 理论意义14
  • 1.2.2 实践意义14-15
  • 1.3 研究内容与策略15-16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策略16
  • 1.4 论文思路与框架16-19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9-39
  • 2.1 相关概念界定19-22
  • 2.1.1 衔接19
  • 2.1.2 阅读衔接19-20
  • 2.1.3 高中英语课内外阅读衔接20
  • 2.1.4 学习共同体20-22
  • 2.2 文献述评22-39
  • 2.2.1 高中英语阅读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现状综述22-25
  • 2.2.2 高中英语阅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25-32
  • 2.2.3 高中英语课内外阅读衔接综述32-35
  • 2.2.4 学习共同体相关综述35-38
  • 2.2.5 学习共同体与课内外阅读综述38-39
  • 第三章 理论基础39-43
  • 3.1 建构主义39-40
  • 3.2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40-43
  • 3.2.1 习得 学习理论(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40-42
  • 3.2.2 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42-43
  • 第四章 研究设计43-50
  • 4.1 研究问题43
  • 4.2 研究对象43-44
  • 4.3 研究方法44-46
  • 4.3.1 调查法44-45
  • 4.3.2 文献法45-46
  • 4.4 前测46-48
  • 4.4.1 前测问卷描述46
  • 4.4.2 预测样本结果分析46-48
  • 4.5 研究思路48-50
  • 第五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50-76
  • 5.1 阅读目标层面50-56
  • 5.2 阅读材料层面56-61
  • 5.3 阅读方法层面61-66
  • 5.4 阅读评价层面66-70
  • 5.5 学习共同体与课内外阅读综合分析70-74
  • 5.6 小结74-76
  • 第六章 高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问题归因和对策建议76-86
  • 6.1 问题归因76-80
  • 6.1.1 阅读目标的偏移76-77
  • 6.1.2 阅读材料的选择77-78
  • 6.1.3 阅读方法的差异78-79
  • 6.1.4 阅读评价的陈旧79-80
  • 6.2 对策建议80-86
  • 6.2.1 重建学校文化升华阅读目标80-82
  • 6.2.2 转变教师观念共享阅读材料82-83
  • 6.2.3 改变学生习惯丰富阅读方法83-84
  • 6.2.4 参照终身发展拓展评价标准84-86
  • 结语86-88
  • 参考文献88-92
  • 附录一:调查问卷92-95
  • 附录二:访谈提纲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宗章;;文化生态意识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3 吴彤军;;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3期

4 周艳鲜;;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陈健;丁景辉;;论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警务英语教学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年07期

6 赵原;;课程应是对生命存在的关照[J];文学教育(下);2012年11期

7 王君;;学习共同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展望[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9期

8 卢春凤;;构建英语课堂教学的学习共同体[J];考试(教研版);2008年12期

9 黄玉荣;张舍茹;;学习共同体——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之有效途径[J];大家;2011年17期

10 张萌;;构建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J];考试周刊;2013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波;;学习共同体的学校[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刘雨晴;;谈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尉姬玲;;语文课构建学习共同体之我见[A];2013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史建英;;如何在低年级创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A];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2-2003)[C];2004年

5 王爱武;;建构学习共同体 促进有效互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6 吴风华;;试论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年

7 李磊;黄菊辉;;构建党员学习共同体 促党支部文化建设[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8 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课题组;;《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9 ;教育与社会、自然生态理念的重大变迁——兼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未来教育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之异同[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树春;;县域内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研训一体化模式的研究[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省芜湖师范附属小学 陈红梅;如何构建阅读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记者 徐宜军;组建学习共同体,我的学习我做主[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闫晓天 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托学习共同体 提高教学质量[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马云鹏;学习共同体如何让教师留恋[N];中国教育报;2013年

5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郭静;构建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N];江苏教育报;2013年

6 记者 朱振岳;两千社区学习共同体遍布杭州[N];中国教育报;2013年

7 金海航教育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万明钢 教授;建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王艳玲;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简作军;建设校长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孙波;学习共同体学校的管理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董宏建;网络环境下教师跨学科协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秋丽;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洁;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3 武俊学;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王黎明;基础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蕾;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包蔼黎;迈向课堂学习共同体[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月红;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互动”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杨慧玲;新学习共同体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田春艳;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於丰;基于智能手机环境的中学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内外阅读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6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8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