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迁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0:16

  本文关键词:迁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习者的知识迁移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知识迁移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本世纪初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再次强调“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学习知识,切忌一味的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对于文字性的历史、政治等科目尚是如此,更不用说化学。化学,同时兼具了文理特质的科学性学科,它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实验能力,又须熟知庞杂知识网络体系中大大小小的各知识点。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更有效的快速掌握化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成效最大化,这和学生的学习迁移密不可分。本研究结合迁移理论的相关规律和原理,通过问卷调查和前测试卷的考查结果发现,影响中学生化学知识迁移的主要因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结构、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定势四个方面,基于四个影响因素提出了在迁移理论指导下的五个教学策略。本文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以培养中学生化学知识迁移能力为主线,首先对学生已有氧化还原相关知识的认知状态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意愿。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跟踪调查和访谈了学生和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课堂及课后教学反馈。最后,借助学校的期中考试试卷对师生的教学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实验班在氧化还原反应相关考题上的正确率要高于控制班,这一结果极大的肯定了迁移式教学的教学成效。最后,笔者在结合了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教学反馈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促进中学生化学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迁移的产生;(2)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迁移的产生;(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迁移的产生;(4)改变学生思维定势,促进迁移的产生;(5)帮助学生提高元认知水平,促进迁移的产生。
【关键词】:迁移理论 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 实践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8-13
  • 1.1 研究的背景8-9
  • 1.2 研究的意义9-11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9-10
  • 1.2.2 研究的实际意义10-11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11-13
  • 1.3.1 文献研究法11
  • 1.3.2 有声思维法11
  • 1.3.3 访谈法11
  • 1.3.4 问卷调查法11-12
  • 1.3.5 实验研究法12-13
  • 第2章 研究综述13-20
  • 2.1 概念界定13
  • 2.1.1 迁移的定义13
  • 2.1.2 化学知识的迁移13
  • 2.2 迁移的类型13-16
  • 2.2.1 正迁移和负迁移14
  • 2.2.2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14-15
  • 2.2.3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15
  • 2.2.4 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15
  • 2.2.5 高路迁移和低路迁移15-16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0
  • 2.3.1 国外研究现状16-19
  • 2.3.2 国内研究现状19-20
  • 第3章 高一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问卷调查20-34
  • 3.1 问卷调查的目的和设计20-21
  •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20
  • 3.1.2 问卷调查的设计20
  • 3.1.3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20-21
  • 3.2 高一学生化学知识迁移能力的前测21-29
  • 3.2.1 前测的目的21
  • 3.2.2 前测试卷的编制21-22
  • 3.2.3 前测的实施22
  • 3.2.4 前测的结果统计与分析22-23
  • 3.2.5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23-29
  • 3.3 基于调查结果的化学迁移教学方法29-32
  • 3.3.1 “多元智能”指导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9-30
  • 3.3.2 从“最近发展区”出发,承接学生认知水平30
  • 3.3.3 知识整合结构化,提高学生概括能力30-31
  • 3.3.4 多角度变式分析,改善学生思维定势31-32
  • 3.3.5 总结归纳与反思,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32
  • 3.4 迁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模型32-34
  • 第4章 促进学生化学知识迁移的教学实践研究34-51
  • 4.1 学生已有氧化还原相关知识的学情分析34-37
  • 4.1.1 学情检测34
  • 4.1.2 学情检测的结果与分析34-37
  • 4.2 课堂教学实践——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37-49
  • 4.2.1 高一“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37-43
  • 4.2.2 高一“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43-48
  • 4.2.3 教学反馈48-49
  • 4.3 高一学生化学知识迁移能力的后测49-51
  • 4.3.1 后测设计与实施49
  • 4.3.2 后测结果统计与分析49-51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51-53
  • 参考文献53-55
  • 附录55-73
  • 附录1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情况的调查问卷55-57
  • 附录2 前测试卷57-63
  • 附录3 高一学生已有氧化还原认知状态的调查63-65
  • 附录4 教师的访谈提纲65-66
  • 附录5 学生代表的访谈提纲66-67
  • 附录6 后测试卷67-73
  • 致谢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宝宏,丁俊武;迁移理论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1期

2 周福建;余蓉晖;黄昌美;;运动技能的迁移理论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08期

3 ;上海约半数人口处于流动状态[J];城市规划通讯;2008年21期

4 殷学明;;本事迁移理论视界中的“本事”流变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楼敏洁;;合理运用迁移理论 提高法语二外教学效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12期

6 任彦军;单太林;张玉丹;;迁移理论在田径运动技能前馈学习环节中的应用[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2期

7 李晓斌;;田径运动中的技能迁移理论与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25期

8 彭继远;迁移理论和区域地理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01期

9 甘式光;;迁移理论与体育教学[J];福建体育科技;1990年01期

10 陈壮荔;;迁移理论及其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J];福建体育科技;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雄华;曾白琳;;迁移理论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三林中学东校 陆勤;认知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启示与应用[N];东方城乡报;2005年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陈建翔 易进;从“迁移理论”到“变异理论”[N];中国教师报;2008年

3 阜宁县羊寨镇北沙小学 沈向东;从心理学角度关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尤著杰(作者单位:兰州市榆中县麻家寺学校);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N];甘肃日报;2005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陈建翔 易进;变异理论对基础教育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会;基于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列教学的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卢悦晗;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异项群转项学生网球教学中的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5年

3 牛坤;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4 李君宁;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潘颖;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认知迁移理论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卞忠腾;西方主要的培训迁移理论以及霍顿LTSI量表在国内某企业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汤蕾;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瑞霞;概念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9 许文丹;迁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王瑾;基于迁移理论的儿童钢琴教学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迁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08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1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