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我不在

发布时间:2024-04-10 03:26
  当前,学生"高分低能"、运动技能单一的本质在于"我不在场"的教育难以实现其价值需求。它忽视了学生感性身体的存在和理性思维的情境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我不在场"的教育既归因于身体即障碍、身体即罪恶、身心二元的哲学认知观,又归因于"计算机隐喻"的教育理念和"定式化"的教学实践。破解"我不在场"的教育难题,哲学认知观应转向身心合一,教育理念应转向"育人为本",教学实践应转向"情境化"。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何为“我不在场”
二、“我”为何“不在场”
    (一)哲学认知观的异化
        1. 感性身体是认知的障碍
        2. 感性身体附属于理性思维,两者相互分离
        3. 感性身体是罪恶的源泉
    (二)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异化
        1. 教育理念的“计算机隐喻”
        2. 教学实践的“定式化”
三、“我”如何“在场”
    (一)哲学认知观的转向
        1. 感性身体不是认知的障碍,而是一切知识的经验性来源
        2. 感性身体不是罪恶的源泉,而是促进认知发展的利器
        3. 感性身体与理性思维不是分立的,而是统一于“我”的知觉的过程
    (二)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转向
        1. 教育理念由“计算机隐喻”转向“育人为本”
        2. 教学实践由“定式化”转向“情境化”



本文编号:3950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950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8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