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6-11-11 11:29

  本文关键词: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集思广益

CHINAHIGHEREDUCATION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齐红倩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扩大内需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创新”已成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保持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从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社会转向以广义创新为核心的知识创造社会,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及培养的新要求

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与实力是知识以及围绕知识进行的创新和创新教育。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下的创新技术成为更具竞争实力的发展资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基于知识的创新”进程中,基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表现出如下两个突出特征。

质量上。高质量的创新要求高等教育创新与企业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创新产生出新商品和服务,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未来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要投入更多的脑力和知识劳动,以创新为基础的全球化经济社会要求一种新的就业资格,即高等教育人才具备不断更新知识持续创造的能力。因此,高等教育创新要摒弃以创新数量衡量创新的旧观念,实现创新的连续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相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经济战略和“十二五”时期创新特征,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与教育环节不相容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建立在长期“应试教育”基础上,缺乏鼓励学生探讨自身兴趣和爱好点的激励机制,学生缺少自我发现的过程,导致高等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缺乏创新观念。同时,“被动式”创新现象普遍,学校、老师指导学生追求什么,学生们就去追求什么,学生在汲取知识过程中习惯“拿来”知识,缺少原创性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人才和异质性人才,高等教育人才的文凭与知识更多体现的是信号作用,没有实际创新效应,教育的整体社会收益率不高。

1.创新的整体性与多维性

创新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十二五”时期创新的价值体现在学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整体统一上。我国经济转型强调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对此,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既要体现科学研究在创新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又要兼顾创新的实际应用性,尤其要充分把握社会需求并融入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创新还体现在各领域的互动与互补的整合过程中。实现创新型国家需要以创新广度和创新深度作为基础,需要建立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社会结构,创新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共同努力,实现完整的创新过程需要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企业是进行创新实践的场所,政府则要提供保证创新实践的互动与交换的契约,,而高等教育是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来源。

2.知识积累与知识溢出失衡导致创新实践乏力

我国高等教育的知识积累和溢出过程存在不合理性。知识积累的目的是产生创新知识和技术,高等教育人才知识积累的优势并没有在社会实践中呈现出爆发性,反而在创新过程中呈现衰减的状况,这与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课程设置缺乏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有关。与美日高等学府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明显差距是缺少将知识和创新贯通的教育体系,知识积累与知识爆发存在着间断性、不连续性。“知识”的体系不完整甚至间断,无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性思维有效结合,进而导致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极度缺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灌输的知识组合产生了大量单维度思考的人。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往往是基于某些权威观点在微观层面上进行无限复制,无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造成我国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问题是,创新内驱力和推动力的结合环节断裂,内驱力是优质的创新思想、创意与挑战传统的精神,内驱力和推动力结合的断裂表现在研究创新与教学创新脱节,多数教师疏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与思维,不善于发现思想奇异的人才。

2.创新的效率性与可持续性

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另一个突出要求是高等教育创新要实现高效率。首先,要使创新价值体现在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上。高等教育创新成果要更加积极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评价创新成果是否具有学术性,还要评价其是否能产生回报社会和国民的作用。其次,强调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投资效率性,实现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均衡。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要从企业、学校、政府机构三方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实现创新由大学向产业的技术转移,以新型的创新人才奠定构筑长期的产业竞争力,将原本相互隔离的学校、企业及相关机构间的知识体系结合成利益共享的“知识供应链”,使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有机结合。第三,创新的效率性还体现在提高创新的

3.创新人才数量与质量失衡导致创新效率低下

中国高等教育2011.9

53


  本文关键词: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0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