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学生抗逆力培育的困境与路径——基于“环境——个体”互动模型

发布时间:2022-01-09 18:47
  教育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乡村学校,重点在乡村学生发展,核心在乡村学生抗逆力的培养。当前,乡村学生抗逆力主要表现出互动性、差异性和整体性三重表征。基于孔普弗的"环境—个体"互动模型分析发现,乡村学生抗逆力的培育过程中面临着学生成长风险加剧和有效情感性支持弱化的外部困境,以及学生自我效能感降低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式微的内部困境。培育乡村学生抗逆力,必须强化国家宏观统筹的作用,发挥学校中观引导的作用,重视家庭微观关怀的作用。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4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学生抗逆力培育的困境与路径——基于“环境——个体”互动模型


乡村学生抗逆力培育主体的运作机制

模型图,环境,模型,因素


孔普弗抗逆力过程模型囊括了上述抗逆力的三个必要条件,并将抗逆力的形成具化为六个结构,包括四个影响域和两个互动过程。其中,作为抗逆力发生的前提因素和核心所在,压力或挑战的介入成功激活了外部环境中的风险因素与保护因素,并且打破了个体内部的稳定状态,促使个体进入与环境平衡互动的过程之中。个体开始主动或被动地企图感知、解释和克服危险、挑战或困难环境,标志着个体进入这一互动过程。期间,个体或将通过认知重构、与亲社会者的识别和交往、主动改变环境以及积极应对等方式,将高风险环境转化为更具有保护性的环境。个体积极适应环境、改变自身意味着其内部抗逆力因素开始进行量变活动。个体内部抗逆力因素是个体所独有的获得成功所需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精神、认知、行为、情感和身体因素。决心和坚持等精神因素,智力、创造性等认知因素,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行为因素,情绪调节、恢复自尊能力等情感因素以及身体健康、运动才能等身体因素的量变发生将进一步推动个体内部抗逆力因素参与到与最终结果的互动之中,即进入抗逆过程。这一过程是个体通过逐渐接触不断增加的变化和压力因素而习得的独特的抗逆力或压力的应对过程,实际上标志着个体内部抗逆力因素进入了质变活动之中。此时,个体不再满足于识别环境中的保护因子与自身的抗逆力因素,而需要通过设计和激励,创造抗逆力因素,完成抗逆力再整合,实现重新振作。当个体完成与环境和结果的互动后,将出现三种可能的结果:抗逆力重构、适应和适应不良性重构。抗逆力重构是理想结果,即个体完成抗逆力再整合,抗逆力达到更高的水平;适应是个体回到压力或挑战前的状态,抗逆力水平保持不变;适应不良性重构则表明个体的抗逆力水平停留在一个较低的状态。

乡村,学生,影响因素,风险


抗逆力的形成既受到外界客观环境的制约,又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需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透视乡村学生抗逆力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目前,乡村学生抗逆力培育外部面临成长环境风险、缺少情感性支持,内部遭遇自我效能感降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式微的危机,如图2所示。1. 乡村生态环境“城市化”:乡村学生成长风险加剧


本文编号:3579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579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c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