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美国当代要素主义的知识教育观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7-05-23 12:26

  本文关键词:美国当代要素主义的知识教育观及其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在已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从介绍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的角度,对美国当代要素主义的知识教育观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意义。 论文共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简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要素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简要介绍四个发展阶段的产生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第三部分:当代要素主义的知识教育观。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对“知识”和“知识教育观”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在分析“知识教育观”这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美国当代要素主义的知识教育价值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第四部分:评价与启示。首先对美国当代要素主义进行评价,然后指出其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美国当代要素主义 知识教育观 核心知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71.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4
  • (一) 问题提出8-10
  • (二) 文献综述10-12
  • (三) 研究意义12-13
  • (四) 研究方法13-14
  • 一、 要素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4-25
  • (一) 第一阶段(20世纪30—40年代):"文化要素"15-19
  • (二) 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智慧训练"与"加强基础教育"19-21
  • (三)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回归基础学科"21-22
  • (四)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核心课程"与"教育平等"22-25
  • 二、 当代要素主义的知识教育观25-45
  • (一) 基本概念界定25-27
  • 1、知识25
  • 2、 知识教育观25-27
  • (二) 知识教育价值观27-33
  • 1、 知识教育价值目标:"学习知识为了什么"28-30
  • 2、 知识教育价值评价:"什么知识最有价值"30-31
  • 3、 知识教育价值手段:"个体怎样获取知识"31-33
  • (三) 知识教育课程观33-37
  • 1、 构建"核心知识"课程体系33-34
  • 2、 确定课程体系的知识内核34
  • 3、 强调核心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4-35
  • 4、 强调经典著作和人文学科课程的学习35-36
  • 5、 反对严格的教材审查36-37
  • (四) 知识教育学习观37-39
  • 1、 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37
  • 2、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7-38
  • 3、 重视学生学习机会的平等性38-39
  • (五) 知识教育教师观39-42
  • 1、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39-40
  • 2、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40
  • 3、 呼吁"教师专业化"的改革40-41
  • 4、 质疑教师资格认证制度41-42
  • (六) 知识教育评价观42-45
  • 1、 设立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42-43
  • 2、 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业标准43
  • 3、 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测验体系43-44
  • 4、 实行绩效评估44-45
  • 三、 当代要素主义的评价与启示45-57
  • (一) 评价45-50
  • 1、 哲学基础与思想形态特点45-46
  • 2、 对传统要素主义的继承与创新46-47
  • 3、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47-48
  • 4、 美国社会的相关评价48-49
  • 5、 当代要素主义对自身教育理念的批评和修正49-50
  • (二) 启示50-57
  • 1、 理性对待知识教育50-52
  • 2、 稳定核心课程体系,重视三类知识的学习52-53
  • 3、 继承传统教育的优势之处,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53-54
  • 4、 制定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提供可操作性建议54-55
  • 5、 改革我国的教师培养和选拔制度55-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凌鹏飞;;新世纪以来课程知识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郑州师范教育;2012年05期


  本文关键词:美国当代要素主义的知识教育观及其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7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87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9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