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

发布时间:2016-10-11 09:08

  本文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页 -> 教育论文 -> 新课程 -> 正文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 作者: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堂教学评价小组 来源:摘自:《教育信息网》 点击:10701次 评论:0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课堂教学观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可以为被评价者设计教学、改进教学,激励其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依据,并为教育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研究背景

(一)现代课堂教学评价观的确立

所谓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围绕一定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活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强调学生问接经验的获得。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忽视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亲身体验的价值。

现代课堂教学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课堂教学也是学生展现其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学活动更多地考虑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从学生观上,现代课堂教学强调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在教师观上,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满足学生多样的需要;在教学目标观上,从注重知识本位转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课程观上,则突出儿童是课程的主体,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是儿重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为主。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心课堂教学评价研制小组经过反复研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也就是要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研制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基本思路

过去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通过演绎的方法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其优点在于各指标具有独立性,整个体系比较完整,便于实施。但其缺陷也很明显,这种评价标准注重的是他评,很难使评价标准成为被评价者自我调节的内在标准。

在国外,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则强调由下而上,强调教师对自己所认为的有效行为进行描述,依据教学行为被提及的频次作为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其来自教学实践工作者,容易被教师所接受,并能够转化为教师内在的指导性评价标准。但这一方法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些零散和支离破碎。

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单纯地采取一种方法,而应该同时运用自下而上的归纳实证法和自上而下的演绎的理论方法。只有在关注评价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关注评价内容的变化,才能使评价标准既符合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特点,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制

1995年,中心各学科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方案的制定和在全市的广泛使用,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如何用新的教育理念评价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曾引起了有识之土的思考,一线教师也迫切要求重新制定反映新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的评价方案。为了深入了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评价研究,我们前期主要是对部分区县进行了相关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范围涉及城区和郊区9个区县,调查对象主要是区县中小学各科教研员、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各科一线教师,采用座谈会和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可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正是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当前教学实际问题,同时结合目前评价理论的新发展,经过多次研讨而形成的。我们力图使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既有针对性、现实性,能够解决一些目前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又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能够反映新理念。

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我们进行了实证调查,以问卷调查、座谈会和日常听课的形式进行。

我们的调查主要围绕6个方面展开:如何进行评课?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必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教学评价中使用什么工具?如何使课堂教学评价更好地发挥推动素质教育落实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下6个问题。

第一,教师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标准的认识不够明确。评价是评课还是评教师?评价指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什么、针对什么以及与评价标准的关系怎样表述等问题是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第二,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学生参与”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如何的主要指标,认为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评价中可测量的因素,这样才能促进日常教学的提高。但“有效参与”的标准是什么?该怎样把握有效参与的“度”?教师对此有不同意见。

第三,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教师的教学有必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然而学生参与评价如何操作?不少被调查者感到困惑,在他们看来,如果让学生参与评价,难免会出现以下问题:学生评价难免有片面性;学生会简单地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教师;学生不一定会说真话;让学生评价教师,有可能会误导教师去迎合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因此,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时都应尽可能地解决这些操作上的问题。

第四,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存在以下问题:1.评价体系的模式化(比如依然用“五个环节”要求教师),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束缚了教师的手脚;2.各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不明确,评价带有主观性,或者仍然用旧有的模式来衡量现在的教学;3.评价标准不应“一刀切”,应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差异,生源差和师资水平低的学校应首先重视规范,抓最基本的东西;4.规范与创新如何在教学中得到体现?5.应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给出可操作性的评价办法,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第五,大部分教研员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对数据统计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缺乏认识。第六,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作用的恰当发挥有赖于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目前这方面反映的向题比较多,如评价机会不均等;评价依据不真实;形成性评价少,终结性评价多;评价结果没有用;等等。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但上述几方面问题是基层的广大教研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首先研究的方向。作为教研部门,市级教研员与区(县)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长期合作,研究、指导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听课和评课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研制,提供了经验的支持。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二、评价方案诊断性的分析

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方案的诊断性。所谓“诊断”,是借助医学上的一个概念,指通过对实际案例的临床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以便改进。布卢姆认为:“教育中的诊断,不限于辨认不足或问题。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概念,包括对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禀赋的识别。”由此可以得出认识:要想改进,就得准确诊断出需要改进之处;要想发展,就得准确指出可发展的优点和才能。这里重要的是准确。借助医学上的术语,更强化了诊断性评价对“准确”的高要求。缺点或问题抓不准,就谈不上下一步的解决问题或改进教学;教师或学生的特殊才能“禀赋”抓不准,就谈不上促进个性化发展。

怎样才能做到“诊断”准确呢?医生看病,要准确指出患病的部位,对结果的分析要参照各种指标,不能含糊。教学评价同此道理。本方案的制定,主要考虑以下3方面。

第一,指标体系中的评价项目实际上是对教学全过程的合理分解,分解得合理才能有利于“诊断”。在确定项目时,本方案坚持了两点。一是坚持既评教又评学。这有利于对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准确诊断,找惟改进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比如,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那么,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我们怎么诊断问题出在哪里呢?那就看教与学两方面才行。或是教师启导不得法,或是学生有特殊的情况。这样诊断出来的问题,改进的意见可以提得非常具体。二是坚持全过程评价。这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质性评价。比如教学目标、学习条件这两个评价项目,我们认为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设计教学的目的性,是学生具体发展目标的外显化。通过对这一项目的诊断,可似帮助我们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思想,从而对一堂课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学习条件的准备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实施前提,特别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必须提供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学习资源。将学习条件作为一个评价项目单列出来,有助于诊断和导向。

第二,对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实际上就是教学中所期待的“理想行为状态”,描述具体才能有利于在评价中进行价值判断。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项目、评价要点的表述都是中性的,是判断的角度或因素,对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则提供了对每一个要点实施情况进行判断的依据。本方案采取特征描述的表述方式,尽量将评价要点进行行为化和外显性的分解,有利于以此为参照指标对教与学进行诊断。

第三,重视质性评价,评价过程注重协商、沟通和交流。借鉴“质的研究”方法,本方案在使用时特别强调评价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协商、沟通和信任,充分重视评价对象的看法和主张,把评价作为不断协调各种观念分歧、最后达成共识的过程。“评价者不仅应注重评价对象的行为,更应注重其行为背后所包含的特殊意义。”这样来操作具体的评价过程,才能使评价由观察表面现象到深入诊断实质,也更容易被接受。而“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三、对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分析

第一是适用性。本方案在试用阶段要适用于中小学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科,指标体系必须在体现共性的同时兼顾个性。为此,评价项目列有“其他”一栏,以照顾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堂的差异性,并且单独设立“教学特色”一栏,为教师的创造性留有空间。

第二是判断依据的可操作性。对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是评价操作过程中的基本判断依据,本方案的表述非常具体,力争做到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便于评价者进行参照判断。

第三是评价办法简便易行。本方案为避免繁琐量化,以评价要点作为统计的基本单位,并分出层次。这样,大家在统计时不必借助计算工具,通过十以内的简单计算就可以很快地确定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本方案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试行。

更新:2004/6/19 0:00:00 编辑:fengye 关于 的文章
  •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

  •   本文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37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e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