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巧用课前5分钟实施情感教育

发布时间:2015-03-23 12:43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张冬梅

 
     著名心理学家霍尔在其《青春期》一书中指出,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广西的中职生构成中,农业户口的占了大部分,其中,留守儿童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非农业户口的中职生大部分是学业的挫败者,生活环境、学习成绩上的“双差”使得他们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诸如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性和容易两极化等心理年龄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科渗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的人文性促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如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尽可能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在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认为有效利用课前5分钟,根据学生情感情绪发展的特点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教育,融学科知识教学和情感教育于一体,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以节日为切入点,巧妙实施感恩教育
     现在的中职生存在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对身边的家人、老师、同学这些最为亲近的人没有感觉,反而对陌生的网友非常信任。这种疏离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首当其冲是父母方面的原因。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而父母仍将他们视为孩子,以致他们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许多事情不愿意跟父母甚至所有长辈交流和分享。疏离感的产生,使得一些中职生认为父母、老师思想观念迂腐,根本不理解自己,还常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两代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代沟,再加上中考的挫败感,久而久之,,他们觉得全世界都无人理解自己,唯有在网络虚拟世界才能找到“疗伤”的伴儿。
      针对上述现象,教师应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人生,接受生活现状并做出正确、积极的反应,学会感恩,感受爱、理解爱继而学会爱。节日是实施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不管是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是针对特殊人群的妇女节、教师节,或是西方舶来的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都蕴涵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设计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精心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思考与讨论中唤醒学生对身边人的关注。比如母亲节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1)你知道母亲节的来历吗?(2)如果让你在母亲节这天为妈妈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为什么?(2)有些同学宁可通过手机或网络给妈妈送去热情的祝福,却不愿意亲口对妈妈表达关心,这是为什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3)表达对妈妈的爱,是否仅在母亲节这一天?除此之外,你还会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经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父母、亲友之爱的忽略,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发觉和感受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中学会感恩。
      二、以社会热点时事为切入点,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中职生几乎都在用手机上网,部分学生甚至达到了不可离手机须臾的地步,新名词“手机控”便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现象。但是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最常做的是上网聊天、看小说、玩游戏、听歌这几件事,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对社会时事乃至身边的事缺乏应有的关注,更不用说参与。
      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以社会热点时事为切入点,用心遴选一些如杭州抢救落楼女孩的“最美妈妈”、生命最后76秒拯救24名乘客的“最美司机”、北京等大城市暴雨引发的系列问题、南宁公交司机因提醒乘客投币不足被刺重伤、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争端等时事热点话题,唤醒学生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关注。通过设置“你有何想法?”或“你怎么看?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时事热点进行多角度思考、研讨和辩论;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角色体验法,假设自己为事件的当事人,揣摩当事人的心理,评价当事人的做法是否合情合理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渗透公民意识,使学生领悟到世界之大、社会生活之丰富,渐渐感受并融入社会现实生活。
      当今社会选拔人才已经不仅仅从成绩、技能来对应聘者进行考核,用人单位还会从应聘者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利用课前5分钟,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最终使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乐纳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文编号:18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8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f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