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大学生精神质、社会适应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9:04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精神质、社会适应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创造力的研究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课题,大学生创造力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大学创造性教育的开展。有关精神质、社会适应与个体创造力的关系,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当前,对大学生群体的创造力与精神质、社会适应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创造性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进而为培养人格健全、社会适应良好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基本保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等武汉地区5所重点高校的60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555份有效问卷作描述统计、因素分析、方差分析、EFA和CFA分析,结果如下: (1)大学生创造性人格问卷包括五个因素,即孜孜以求、与众不同、安于现状、寻根究底和好学乐思因子;其中安于现状是创造性人格的反向因素。大学生创造性思维问卷包括四个因素,即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锐性、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 (2)研究表明,自尊与抑郁、交往焦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精神质和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精神质与抑郁、交往焦虑有显著正相关。 (3)大学生精神质与创造性人格的孜孜以求、安于现状、寻根究底呈显著负相关,与创造性思维之直觉思维也呈显著负相关;与创造性人格之与众不同因素呈显著正相关。 (4)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与安于现状呈显著负相关,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其他因素、创造性思维各因素(直觉思维除外)呈显著正相关。 (5)大学生抑郁水平与安于现状呈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孜孜以求和寻根究底两个因子有显著负相关;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各因素(除直觉思维外)也呈显著负相关。 (6)大学生交往焦虑水平与安于现状呈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之孜孜以求、与众不同及寻根究底三个维度有显著负相关;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各因子(除直觉思维外)也有显著负相关。 (7)大学生创造力的某些维度、精神质、自尊、抑郁、交往焦虑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显著。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思维 精神质 社会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9
  • 1 引言9-20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文献综述10-18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18-20
  • 2 研究设计20-28
  • 2.1 研究目的20
  • 2.2 研究假设20
  • 2.3 统计方法20-21
  • 2.4 研究工具21-22
  • 2.5 预备研究22-26
  • 2.6 正式研究26-28
  • 3 结果分析及讨论28-48
  • 3.1 被试基本情况描述28-29
  • 3.2 问卷的信度、效度及相关研究29-38
  • 3.3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研究38-48
  • 4 总讨论和总结论48-55
  • 4.1 总讨论48-51
  • 4.2 总结论51-52
  • 4.3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52
  • 4.4 建议52-54
  • 4.5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61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61-62
  • 附录2 调查问卷62-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炽梅;体育对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体育师友;2002年06期

2 谢翔;体育对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聂衍刚,郑雪;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4 席建师;伍金虎;;浅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5 王德宠,周晔,王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调查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张淑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J];音乐天地;2004年02期

7 李进恩;高职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符起俊;论网络文化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3年07期

9 席波;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构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10 王颖;欧阳文珍;;论全脑意识与创造性思维[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晓路;;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罗晓路;;大学生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丹;;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第四届西部十二省(区)市物理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仇建芳;;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体会[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黄四林;林崇德;李会杰;;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叶薇;;浅谈基础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尹鑫;代杰;;逻辑抽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兼谈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高良启;;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9 蔡春梅;;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唐廷祚;李晓霞;;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汉滨高中 冯新平;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N];安康日报;2009年

2 张国栋;障碍不除创新难[N];天津日报;2008年

3 邹敏;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N];陕西科技报;2004年

4 王文平;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N];甘肃日报;2008年

5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 郝电波;浅议数学思维之创造性思维[N];学知报;2010年

6 东北大学教授 罗玲玲;解析创造性思维特征[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杨顶 西和县何坝镇山岐小学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N];陇南日报;2009年

8 赵畅;创新呼唤创造性思维[N];宁波日报;2007年

9 宿迁市宿豫区井头初中 陈凌;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N];学知报;2010年

10 郭秀雨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区第一实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东红;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中医药创新配方思维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柏永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探究[D];东北大学;2006年

3 赵伶俐;审美概念理解对审美感受和创造性思维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杨小洋;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特点及与自我提问、创造性思维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姜利勇;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及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石仿;科学创造视角下的意会认知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冯力;支持机械创新设计CAD方法的探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8 袁峰;面向需求的机械产品原理方案创新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易西多;艺术设计目标系统法设计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书延;大学生元认知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秦书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D];辽宁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蕾;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夏婧;数学开放题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亚娟;论高等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河南大学;2002年

6 韩基芳;中学地理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广斌;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翁秀红;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阎助荣;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常超;创造性思维与文学作品[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精神质、社会适应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76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9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