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试论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教育

发布时间:2017-04-28 19:06

  本文关键词:试论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结合最新的书院教育研究成果,在大量阅读《宋史》及前人的一些文集和河南各地地方志的基础上,对北宋时期河南的书院教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北宋时期书院概况及河南书院的兴起的原因;河南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河南书院的管理;河南书院的特点;北宋中后期河南书院的衰落。 北宋时期河南书院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中原文化的深厚土壤,这是书院教育兴起的基础。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在我国历史上都曾做过都城,这种文化上的积淀为书院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同时河南多丘陵山地的地貌特征也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北宋时期官学的衰落为书院的兴起提供了契机;频繁的战乱,官学的衰落使得一些文人士子涌进山林、聚徒讲学,书院得以兴起;北宋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增加录取名额、赐书、赐田、赐匾等对私人兴办的书院加以鼓励,这是书院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北宋定都开封,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首先在河南展开,促进了河南书院的发展;此外,理学的传播、名师硕儒主讲和创办书院,树立了河南书院的威信,赋予书院教育以强大的生命力,促进了书院的兴盛。 在教育内容上河南书院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重人生品行、求道传道和建设国家的实用人才;教学内容除讲授五经等儒家经典外还特别青睐理学;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实行“开放”政策,自由讲学,有利于各学派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自学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质疑问难架起了学习和思考的桥梁,,事半功倍;因材施教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尊师爱生堪为后世表率。在教学之外,书院还注重德育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明人伦的人。为此,书院制订了一套德育原则和方法:制定学规,订立道德教育的原则和生活制度;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笃行礼义道德,由经常性的道德训练来形成牢固的道德品质。 除教育功能外,书院还具有一定的图书收藏和管理职能。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如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百泉书院都藏书甚多,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推动了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与其他书院相比,河南书院有许多突出特点。从性质上看,是民办官助的产物;早期的书院基本上是民办的,后来大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院址选择上看,河南书院强调天人合一,把环境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从发展分布情况看,发展快,数量多,分布广。从规模看,河南书院规模大,学生多。从人才培养特征看,坚持求知求实。 北宋后期随着官学的兴起和北方频繁的战乱,河南书院迅速走向衰落,中国书院教育的重心也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但河南书院为北宋政府培养了大批人才,它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关键词】:北宋 河南书院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4;G5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一、北宋时期书院概况及河南书院兴起的原因9-15
  • (一) 北宋时期书院教育的概况9-12
  • (二) 北宋时期河南书院兴起的原因12-15
  • 二、河南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15-27
  • (一) 书院的教学目的和内容15-25
  • (二) 书院的藏书25-26
  • (三) 书院的祭祀活动26
  • (四) 书院的经费来源26-27
  • 三、河南书院的管理27-29
  • (一) 组织管理27-28
  • (二) 生徒管理28
  • (三) 教学管理28-29
  • 四、河南书院的特点29-33
  • (一) 民办官助的性质29-30
  • (二) 天人合一的环境30-31
  • (三) 书院的分布状况31-32
  • (四) 书院的发展规模32
  • (五) 书院的人才培养特征32-33
  • 五、北宋中后期河南书院的衰落33-34
  • (一) 官学兴起的影响33
  • (二) 战乱因素的影响33-34
  • 结语34-37
  • 参考文献37-40
  • 后记4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褚瑞;嵩阳书院办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绵绵;高校校训德育功能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叶其声;福州地区书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33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b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