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8 19:05

  本文关键词: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内容与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师范大学》 2011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王小明  

【摘要】:为了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亦指出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侣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我们发现课程改革十年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研究者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尚未统一;教师的教学行为流于形式;学生学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理念存在迷失;学习方式转变存在极端化、泛滥化和形式化趋势:课堂学习中接受学习方式仍占多数。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必要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论的基本理念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和良好的转变,为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本论文在界定本研究中学习方式的内涵基础之上,对学习方式以及新课程改革侣导的学习方式转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旨在澄清人们对学习方式以及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误区;剖析课程改革十年来学习方式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之上,探索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阐述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20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论10-14
  • 一、研究的缘起10-11
  • 二、研究目的、问题与意义11-12
  • (一) 研究目的与问题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12-14
  • (一) 研究方法12-13
  • (二) 论文基本框架13-14
  • 第二章 关于学习方式研究现状综述14-36
  • 一、国外研究14-26
  • (一) 国外学习方式研究概况15-19
  • (二) 国外自主学习方式研究19-22
  • (三) 国外合作学习方式研究22-24
  • (四) 国外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24-26
  • 二、国内研究26-34
  • (一) 国内学习方式研究概况27-32
  • (二) 国内自主学习方式研究32-33
  • (三) 国内合作学习方式研究33
  • (四) 国内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33-34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34-36
  • 第三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36-58
  • 一、核心概念界定36-47
  • (一) 学习方式36-40
  • (三) 自主学习40-41
  • (四) 合作学习41-44
  • (五) 探究学习44
  • (六) 学习方式转变44-45
  • (七)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关系45-46
  • (八) 新学习方式与旧学习方式的关系46-47
  • 二、研究基础47-58
  • (一) 理论基础47-53
  • (二) 实践基础53-58
  • 第四章 学习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结论以及原因分析58-80
  • 一、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58-66
  • (一) 课堂观察58-60
  • (二) 作业分析60-62
  • (三) 访谈62-66
  • 二、新课程改革学习方式转变现状66-72
  • (一) 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实践66-68
  • (二) 学习方式转变仍存在问题68-72
  • 三、研究结论72
  • 四、原因分析72-80
  • (一) 教育系统内部因素72-76
  • (二) 教育系统外部因素76-80
  • 第五章 对策80-92
  • 一、教育系统外部80
  • (一) 完善中高考制度,采取多元化评价的方式80
  • (二) 以中国本土教育思想为基础,移植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教学理论80
  • 二、教育系统内部80-92
  • (一) 学校层面80-82
  • (二) 教师层面82-90
  • (三) 学生层面90-92
  • 结语92-93
  • 参考文献93-97
  • 致谢97-98
  • 附录98-10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10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祖荣;论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规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李子建;尹弘飚;;课堂环境对香港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兼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3 王小明;谢利民;;论当下课堂学生合作学习理念的偏离与回归[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4 肖川;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校德育[J];教育导刊;1998年Z2期

    5 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3期

    6 熊和平;沈雷鸣;;作业:课程哲学意涵及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8期

    7 杨淑萍;;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内容与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28期

    8 刘春玲;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02期

    9 李亦菲;“新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10 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平;论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亮;论学习方式的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顺德;论学习方式的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游成田;优化学习方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明霞;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育的反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学书;新课程实施中高中英语作业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陈久奎;胡剑;;试述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新课程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李红玉;;小学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及具体的教学手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李晓琴;;试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S1期

    7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9 周舫;;四川古蔺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调查及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10 常燕;;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基础英语教学与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训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欧阳胜权;宋明霞;汪晟;;问题探究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钱翠华;;知识产权民事审判权滥用的公平矫正——公正视野下法官品德对专利民事审判权的影响[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4 许勃潮;;论贵州京剧院文化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龙;;整合与发展:转型时期农民工心理问题及再社会化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舒联众;;我国当前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路径[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7 胡硕兵;;红色资源在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培训中的运用探讨[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乃涛;;民间教育学述评[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9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10 刘淑芬;;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重建[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飞;西部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工作的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丽;服装制造业农民工生活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方华梁;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孙丽;安徽省非体育类在读研究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岚;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看大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多元智能大学英语教学[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吕远芳;运用认知方法网络结构图对高三立体几何复习课的研究与实践[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天琦;黑龙江省高校实施跨校选课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2 陈琦;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与因材施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3 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4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6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7 范华凤;;构建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保山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8 史金榜;李桂君;;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刘云生;学习最优化:信息化教育的主要内核[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10 李正茂,张检翠;从一节实验课来看合作学习[J];化学教育;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国平 魏为燚;[N];中国教师报;2006年

    2 黎明;[N];南方周末;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正茂;试论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优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亮;论学习方式的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顺德;论学习方式的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伟;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桂清;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D];聊城大学;2006年

    6 钱宇;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传湘;初中高效语文作业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陆慧芳;高中英语探究性作业的行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华;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翠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5年03期

    2 梁翠敏;;浅谈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学周刊;2011年33期

    3 陈克军;;创新高职生学习方式——探究学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4 贾恩华;;创设条件,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20期

    5 王朝晖;;数学课堂“七嘴八舌”又何妨——在合作探究、讨论中精彩生成[J];考试周刊;2011年69期

    6 王荣彬;;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9期

    7 句新文;浅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年05期

    8 钟启泉;关于学习方式的认识[J];云南教育;2003年Z2期

    9 陈俐颖;;新型的学习方式[J];美文(少年散文);2006年03期

    10 胡招艳;;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华章;2011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明;;建立多元化教师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学习与反思能力的提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2 陈树芳;;运用科学假说的方法进行化学探究[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3 刘以榕;;学习陶行知先生开拓进取的精神投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4 许敏;;多媒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席伟新;;让每块金子都发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陈琼;;《中学数学研究》课程改革的实践与认识[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贾文萍;丁芳;;不同学习方式对小学三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发展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林李云;;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化学教学[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9 刘静华;;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磊;张旌;;浅谈多媒体环境中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A];第三届中学化学教学优秀论文交流暨表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毛全博;[N];商洛日报;2006年

    2 陈文亮;[N];张掖日报;2008年

    3 学办;[N];玉溪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周军;[N];黔西南日报;2010年

    5 济源五中 程中林;[N];学知报;2010年

    6 采访对象: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综合部主任 刘粤平 记者:段旻雯;[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王威;[N];朔州日报;2005年

    8 通讯员 彭栋帆;[N];日喀则报;2008年

    9 朵俊庆 李能瑞;[N];武威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平;[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燚;管理创新中的组织学习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杨文娇;隐性知识的结构及其获得的有效途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张燕;产业组织变迁的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赵伶俐;审美概念理解对审美感受和创造性思维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孙蕾;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葛操;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雷妮;企业敏捷学习要素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永莉;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顾霞;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小珍;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廖剑宇;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常燕;“研究性学习”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美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大班额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欣劲;初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学习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田向娟;尝试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总复习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钱朝晖;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侯英;基于Web2.0环境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内容与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8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8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2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