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基于德育活动的学校德育体系及其建设

发布时间:2021-10-21 22:02
  德育活动,包括教育者的意识活动、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德育对象的意识活动、德育对象的实践活动四个紧密相联的环节,构成了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德育活动,如课堂教学所蕴含的德育活动、组织与制度建设或执行中所蕴含的德育活动、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活动等,构成了学校德育体系要素的多样化形态。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是学校德育体系的构成原理,活动、专业性、德育化、分层是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举措。 

【文章来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40(03)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德育活动的学校德育体系及其建设


专业活动性质、种类视角下的学校德育体系

学校德育,活动性,种类,视角


专业活动性质、种类、程度视角下的完整学校德育体系

学校德育,理解水平,体系,德育


既然学校德育体系的要素表现为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程度蕴含于专业性活动中的德育活动形态,那么,在最抽象(即撇开德育活动的性质、种类和程度)的意义上讲,学校德育体系就可以看成是德育活动的体系,如图1。因为任一德育活动形态都必须实现“把教育者提出的对受教育者的德育目标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的道德成长需要,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品德的发展”的任务,所以,社会对德育的要求或德育目标、学生的道德成长需要,既是德育活动开展得有效与否或实效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德育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学生所参与的每一个德育活动形态都是有效的,都是实效很高的,那么,学校德育体系就会完整地体现出自己的功能。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学校德育体系的构成原理,我们有必要在最抽象理解水平的学校德育体系下不断加入性质、种类和程度的因素,以丰富我们对学校德育体系的认识。本文所指德育活动的性质是因德育活动所依附的专业活动载体而言的,比如说,其他各科课堂教学就是德育活动所依附的课堂教学这种专业活动载体。当然,我们说,其他各科课堂教学是德育活动的载体之一,并不等于说,其他各科课堂教学就是德育活动。只有各科课堂教学在实现了各科教学自身任务的同时,又通过“教育者的意识活动、教育者实践活动、德育对象的意识活动、德育对象的实践活动”真正促进了“由社会对德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向德育对象对德育目标、内容的信念型、实践型掌握的转换”,我们才可以说,其他各科课堂教学,既是课堂教学活动,又蕴含着德育活动。前面,我们所指的所有的专业活动中蕴含着德育活动,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适应社会的德育要求,满足个人的道德成长需要,而且要符合专业活动自身学科的逻辑。如果在最抽象理解水平的学校德育体系中加入专业活动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更为具体的学校德育体系,如图2。如果我们在学科逻辑视角的学校德育体系中加入不同种类的专业活动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到更符合实际的学校德育体系,如图3。如果我们在德育活动的性质和种类的基础上再加上不同程度,我们就可以得到完整的学校德育体系,如图4。这里所谓的程度,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指不同的学段,如小学、中学和大学,严格意义上讲,也应该包括级段,但为简化起见,将级段省略了。其二,是指这些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德育活动对学生道德成长或发展的影响,是分层的,其中有些如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中所蕴含的德育活动处于最底层,因为它们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或发展更为直接;有些如组织与制度建设或执行中所蕴含的德育活动处于中层,因为它们既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或发展,同时又通过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中所蕴含的德育活动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或发展;有些如仪式或氛围等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活动处于上层,因为它们既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或发展,又通过中层的组织与制度和基层的专业活动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或发展。其三,相比于学校内部专业活动中所蕴含的德育活动对学生道德成长或发展的影响,家、校、社互动组织或制度、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所蕴含的德育活动对学生道德成长或发展的影响显然是另一种性质和种类,其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家、校、社互动组织或制度对学校德育内部体系的影响更直接,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的影响依次间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德育实践的三大形态及其教育意蕴[J]. 檀传宝.  中小学德育. 2014(10)
[2]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论纲[J]. 杜时忠,黄恒忠.  中小学德育. 2013(10)
[3]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制度建设[J]. 杨小微.  教育发展研究. 2010(04)
[4]当代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建研究及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研究"课题组,杨小微,黄向阳.  思想理论教育. 2008(14)
[5]和谐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J]. 詹万生,宁武杰.  教育研究. 2007(07)
[6]解读学生校外生活的教育内涵[J]. 杨小微.  教育学报. 2006(06)
[7]试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 王朝庄.  中国教育学刊. 2004(07)
[8]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J]. 詹万生.  教育研究. 2001(10)
[9]有效德育过程论[J]. 沈壮海.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04)
[10]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关系的传统与变革[J].   教育研究. 1996(02)



本文编号:3449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449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7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