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

发布时间:2017-05-31 00:15

  本文关键词: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以现代美学原理,尤其是审美哲学和技术美学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在美学与教育学相统一的视野上对学校教育活动展开思考。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简要分析了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及研究的主要意义。 第二部分:对学校教育的美学推论。该部分从分析审美活动对于完整人格的建构作用以及审美化正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入手,指出美学思想带给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启迪就在于:学校教育应把通过丰富多样的美的陶冶,给人的心灵及其外在表现以本质的定性作为培养人的根本要义。为此,学校教育就需要以一种审美精神加以全方位的“美化”,即:通过认识和遵循“美的规律”,确立起具有不同层次的审美性的教育行为和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审美追求,使学校教育活动在求真和向善的基础上达到审美的境界,使审美化成为一种广义的学校教育形式,在学校教育中建构新的人文——审美精神。本部分还具体描述了审美化教育的构成形式以及学校审美场的存在,初步揭示了教育美的本质及其基本特性,对学校教育中的种种反审美现象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第三部分:美学视野中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该部分提出在学校教育中,只有确立起以美启真与以美扬善以及两者的统一这一基本准则,教育审美的育人价值才会不断地显示出来。文章论述了以美启真与以美扬善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以及学校教育中以美启真与以美扬善的基本内涵和具体内容,重点阐明了学习美感的形成是以美启真和以美扬善的内在心理条件、情感教育是以美启真与以美扬善实现的中介、艺术教育为以美启真和以美扬善奠定丰富的美感基础、美的教育形式是实现以美启真和以美扬善 的重要辅助条件等多方面的实施策略。其中,还对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艺术教育的本质、科学美的教育意义以及爱情教育等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难 点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第四部分:审美化教育过程的基本特征。该部分把审美化的教育过程 界定为是指教育者遵循美的法则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 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 灵的丰富多样性。其具体内涵包括:(l)尽显人的本质特征的自由品格; (2)展示人的生命活力的创造性:(3)建立在交往与对话基础上的教与 学的和谐;(4)融知情意为一体的生动体验。文章提出要在学校教育过程 中注入游戏精神,以教和学的创造性来奠定审美化教育过程的基石,,并把 对话设定为教育过程中美的交往的核心,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可以成为 一种具有审美性的体验和以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丰富教育过程的审美内涵, 第五部分: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的审美化建设是当 代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它具有覆盖和跨越其他诸文化要素的 性质,是凝聚一般文化内涵的审美层面。该部分旨在以文化学、美学和教 育学为理论基础,从审美启迪出发,运用物质和精神的力量来建构学校教 育中的人文精神,通过建立和谐的学校组织结构与广泛寻求学校管理形式 中的美的因素,促进学校教育在本质上的优化,为广大师生身心的平衡和 解放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文章具体探讨了学校形象设计的审美性 原则以及学校物质景观与精神景观的审美设计,并从技术美学的层面具体 分析了实现教学环境审美化与形成美的教师形象的多方面条件。
【关键词】:美学 审美 学校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47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2
  • 目录12-16
  • 引言16-21
  • 一、 对教育美学的基本认识16-19
  • (一) 教育美学及其研究对象16-18
  • (二) 美学的价值追求与教育美学的意义18-19
  • 二、 课题研究的基本取向与意义19-21
  • (一) 研究的基本取向与核心内容19-20
  • (二) 研究的意义20-21
  • 第一章 对学校教育的美学推论21-83
  • 一、 美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哲学及其对塑造完整人格的启迪21-34
  • (一) 审美与完整人格塑造的不解之缘21-31
  • (二) 学校教育对培养完整人格的追求31-34
  • 二、 审美在现代社会和生活中的广泛渗透及其对学校教育走向的影响34-43
  • (一) 审美化正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34-39
  • (二) 学校教育需要以一种审美精神加以全方位的“美化”39-43
  • 三、 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关于教育的审美推论与实践43-49
  • 四、 审美化教育与学校审美场49-59
  • (一) 审美化教育49-57
  • (二) 学校审美场与审美心理场57-59
  • 五、 教育美59-83
  • (一) 对美的本质的基本认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60-62
  • (二) 教育美的本质62-68
  • (三) 教育美的特性68-72
  • (四) 对学校教育中反审美现象的揭示72-83
  • 第二章 美学视野中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以美启真与以美扬善83-146
  • 一、 以美启真与以美扬善的哲学认识论基础84-92
  • (一) 审美活动启迪和推动认知活动86-89
  • (二) 审美活动促进和引导评价活动89-92
  • 二、 学校教育中的以美启真与以美扬善92-99
  • (一) 以美启真92-95
  • (二) 以美扬善95-97
  • (三) 学习美感的形成是以美启真和以美扬善的内在心理条件97-99
  • 三、 情感教育是以美启真与以美扬善实现的中介99-110
  • 四、 艺术教育为以美启真和以美扬善奠定丰富的美感基础110-125
  • (一) 艺术的价值在于使精神世界的真善美融为一体110-112
  • (二) 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揭示了艺术对于科学认知的巨大意义112-117
  • (三) 用充分的艺术教育丰富学生的美感资源117-125
  • 五、 科学美是以美启真的直接驱动力125-137
  • (一) 科学美与科学的审美创造125-129
  • (二) 引导学生通过对科学美的感受形成科学美感129-137
  • 六、 美的教育形式是实现以美启真和以美扬善的重要辅助条件137-146
  • (一) 形式美137-140
  • (二)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形式美的法则140-146
  • 第三章 审美化教育过程的基本特征146-222
  • 一、 尽显人的本质特征的自由品格146-161
  • (一) 自由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147-149
  • (二) 自由是审美化教育过程的尺度之一149-153
  • (三) 教育过程中游戏精神的注入153-161
  • 二、 展示人的生命活力的创造性161-177
  • (一) 创造是美的162-167
  • (二) 创造性奠定审美化教育过程的基石167-177
  • 三、 建立在交往与对话基础上的教与学的和谐177-192
  • (一) 教育过程中的交往及其美学意义177-181
  • (二) 对话是教育过程中美的交往的核心181-192
  • 四、 融知、情、意于一体的生动的体验192-213
  • (一) 审美是以体验为前提的活动192-196
  • (二) 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可以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体验196-202
  • (三) 体验与面向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策略202-210
  • (四) 体验与意会知识的获得210-213
  • 五、 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育过程的审美内涵213-222
  • (一) 信息技术使交往和对话获得了更加愉悦的形式214-216
  • (二) 信息技术使学生获得了一种更加自由的、更富有创造性的体验世界的方式216-219
  • (三)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过程审美化的排斥不可忽略219-222
  • 第四章 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222-258
  • 一、 学校文化及其审美化建设222-224
  • 二、 学校形象的美学设计224-241
  • (一) 学校形象设计的审美性原则228-230
  • (二) 学校物质景观的审美设计230-232
  • (三) 学校精神景观的审美设计232-235
  • (四) 教学环境的审美化235-238
  • (五) 对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环境审美化的思考238-241
  • 三、 学校管理中的审美精神241-248
  • 四、 教师的美的形象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248-258
  • (一) 美的教师形象的构成条件248-255
  • (二) 教师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255-258
  • 结束语258-260
  • 主要参考文献260-264
  • 后记264-265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云星;学校变革中的冲突与观念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明;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罗俊;课堂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408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7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