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从主银行制的变迁探究日本经济兴衰

发布时间:2015-03-02 18:42

王芮 辽宁大学

摘要: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一直备受关注,从昔日“东亚奇迹”的领头雁到金融危机后经济“失去的十年”,日本经济的兴衰成为很多国家学习和借鉴的例子。本文从主银行制变迁来探究日本经济兴衰的过程,从制度的角度来认识这一兴衰历史背后的真相。

关键词:主银行制 东亚奇迹 失去的十年

作为东亚奇迹的缔造者,日本一度步入世界经济强国前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并没能将其曾经创造的辉煌持续下去,1998年日本房产泡沫破裂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持续至今,曾经有学者很形象地将其称为“失去的十年”,在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国内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经济形势有明显好转,然而,改革力度的不足以及国内政治问题的突显等因素造成日本经济恢复的不稳定性和难持续性令人堪忧。尤其是再次被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狂潮所席卷之后,日本经济大有命途多舛之势,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其未来凶吉难测。

一、日本主银行制的概述

主银行制(main bank system)被认为是一种日本独有特色的金融制度和企业银行关系,主要反映了银企之间的密切关系和银行背后政府利益集团的博弈。主流的解释是:日本的银行和企业间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在日本,一个企业想要建立并且发展下去,往往需要有一个或少数几个银行在背后作为其主力的交易银行,这些银行是企业融资来源和账目结算银行,与此同时还持有该公司的股票是这个公司的主要股东之一,并参与公司监管活动,主要是当公司经营不稳定,资金链受损之后主银行的代表会及时向主银行反馈进行救助。我们能够看出,主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而是作为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

日本并非最初就实行的主银行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引入欧美的资本主义银行来发展金融行业,结合欧美盎格鲁撒克逊式的银行体制,前后建立了能够发行国民债券的国民银行、私人投资成立的普通银行、给工农业提供信贷的信贷银行,以及地方储蓄银行和储蓄所。随即,国民银行过渡成为普通银行。由于不断放宽银行的准入条件,那一时期,日本国内普通银行数量大幅增加,如在1920年,日本有2001家银行,1928年,为1515家。极度松散的日本银行体系暴露出的问题是政府对其监控能力的薄弱和这些银行自身风险的巨大。很快,日本国内发生了三次金融恐慌,分别在1920年、1923年和1927年,这三次金融危机以第三次最为严重,不少银行宣告破产。于是新银行法于1928年开始实行,大幅缩减银行数量,一个辖区有一个主要银行负责,实行“一对一”政策,银行在自己辖区拥有绝对的垄断权,已经可以看到政府干预的痕迹了。二战后初期,政府这一手段愈演愈烈,政府对银行行为有批示权,并且政府把银行合作交易的企业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企业所处不同类别来安排贷款流向,形成“贷款辛迪加”。19431945年期间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管控更进一步,政府对每家军工企业都指派了一两家银行,根据与这些企业关系的密切程度在指定其中一家作为管理银行,这些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贷款,这已经非常接近其后形成的主银行制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金融部门进行重组的过程中,两个重要变化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控变得极其重要,并最终导致了主银行制的产生。一个变化是交叉持股程度的加剧,另一个是间接融资的主导地位对经理人自主权的不断强化。经过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的主银行制形成了。尽管有学者认为日本主银行制的形成是“意外耦合”的,即政府政策、环境因素、自发因素和历史偶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这种说法固然比较巧妙,但笔者认为,政府对于形成这一制度的主导或者说是诱导性远大于其他因素。一个很显然的论据就在于,主银行制的形成过程以及后期的改革都与日本政府主导的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它符合了日本政府制定的经济优先的发展方针。但不可否认,这种制度并不是可以设计而是制度演化的结果,换句话说是政府主导性政策惯性导致的。

下图为主银行和关联企业间的作用机理,反应了主银行制的运作过程。

二、从主银行制看东亚奇迹

在主银行制形成之后,支持了一段时期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可以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主银行制为整个国家资金的分配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机制。这一时期,日本主银行制对促进日本经济奇迹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使日本政府能够根据其发展需要和产业目标来对社会短缺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合理的扶持了重点产业;其次,结束了早期经济发展时出现的银行准入条件低,风险承受能力差,破产可能性高直接影响了金融环境的稳定性,主银行制合理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次,通过主银行制能够帮助政府很好的监管金融体系,也促进银行对于企业的监管和援助,防止企业破产倒闭,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最后,主银行制促使日本形成了一批规模巨大的大型银行集团,成为资本运作的中流砥柱。

对于东亚奇迹的议论起始于70年代日本的崛起,东亚奇迹成为了东亚地区性经济飞速增长的代名词,具体指的是1960199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东亚23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其中经济增长速度最为明显的有八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其中,日本在短短二十多年跻身入发达国家行列,80年代,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被冠上了“四小虎”的称号,随即到90年代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号称为东南亚三个新兴工业化国家(NIEs)。这引发了世界经济学界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热潮,特别是它的政策根源。以至于很多学者认为,目前这样一种增长势头会在亚洲地区继续下去并会带来更为迅猛的发展,使21世纪成为“亚洲世纪”。这八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落后国家缓慢经济发展的常规,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相对落后经济体也能够通过经济政策和贸易手段实现经济腾飞的可能性。日本作为领头羊,主银行制的发展为其经济的迅猛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对“失去的二十年”的反思

在日本经济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主银行制也暴露出其极大的问题和缺陷,这是对整个经济和产业环境作出的不适应性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主银行制对企业产生了“预算软约束”,大银行之所以愿意为企业分担风险原因在于企业繁荣时,它自身作为股东之一可以带来更多利益,企业陷于危机时,这些主银行对企业进行救助时会对这一被救助企业形成软预算约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更甚者主银行能够调动管理层。那么如果企业融资渠道众多的话就会避免这种问题,也增加了企业融资的灵活性。

第二,主银行制也对银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持续损害着日本银行的对外竞争力。正是因为日本政府成为银行的靠山,允许银行获取垄断情况下的租金,还会给予政府财政的支付。使得银行在日本政府的羽翼之下壮大,付出的代价就是独立性差,经营活力、品种和绩效,尤其是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力的薄弱。与欧美银行竞争时处于弱势,并且银行集团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效率,融资结构单一化。

第三,从政府角度入手,因为存在着政府默许的主银行租,寻租行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腐败问题,使政府陷于被动,激化社会矛盾。

于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爆发了金融危机,这与主银行制度和政府过度管制有着必然的联系。核心在于,随着金融自由化,这种以“关系”为核心的制度存在着法律的不健全和契约约束力不足的问题,监控管理低效,打破了资金正常运行秩序。当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大企业开始不断出现大量资金盈余,对于主银行的依赖程度开始弱化,外资的不断流入也拓宽了企业融资的渠道,从而也削弱了主银行对于企业的监管力度,由于银行与企业间关系的不断剥离,不断演化的结果是,当日本房产泡沫破裂后瞬间波及企业和银行时,相互之间救助的义务瞬间瓦解,银行产生大量的呆账、坏账及不良贷款,根本无暇顾及陷入困境的企业,日本爆发了至今都令日本难以摆脱其阴影的金融危机。

自金融危机后,日本陷入“迷失的十年”,并不断演进至“迷失的二十年”,抛开日本是否会永远一蹶不振衰退下去这个话题。本文中所分析的日本的例子是从主银行制衰退的视角来分析日本经济萧条的内在因素,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考虑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都会带来逆转性的影响。因此我们说,日本所遇到的发展问题很多国家都或多或少出现过,这仅仅是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已,经济周期理论也表明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如果我们片面的从一个阶段去认可或否定一个国家的功过得失,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仅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策略需要向着平衡型多目标转变,从微观角度看,政府和市场对于资源配置方面应起到相互协调作用,主要发挥市场的能动性作用,政府辅助共同实现经济的发展。

四、小结

主银行制的产生和发展直至衰落这一过程与日本经济的起飞、发展和萧条惊人的契合绝不是历史偶然,通过本文,从主银行制的视角透过了日本经济这一演变过程看到了主银行制对于早期日本经济腾飞时的积极作用,也见证了这一制度在后期市场环境不适应的情况下给日本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最重要的是对于日本经融危机爆发难辞其咎。这也是制度的最微妙之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赶超经济体是否必然会陷入“其兴也骤,其溃也速”的诅咒中去尚不可下定论,经济发展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是具备规律性的,兴盛和衰败只是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这些阶段共同决定了社会的走向,一个国家的发展总会找到最适宜它的模式。通过对主银行制对日本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至少我们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政府和市场都是涉及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两者的作用似乎不再是绝对的对立,日本早期的经济起飞与政府管制经济存在着直接因果联系,而似乎在后期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中出现了偏差,这也是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早期,为构建市场提供制度基础和政策保障,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加以限制,将有形的手撤离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领域,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译本)[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高柏.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1931-1965年的发展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徐平.苦涩的日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Akoi, M., H. Patrick and P. Sheard1994,The Japanese Main Bank System: An Introductory Overview, In Masahiko Aoki and Hugh Patrick, eds., The Japanese Main Bank Syst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本文编号:16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6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4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