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对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3-02 17:32

风险管理水平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贷后管理工作又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确保资金安全、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由于受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宏观经济波动频繁、外部市场变化复杂等大环境和银行转型时期内部机制有待完善等因素的影响,贷后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由此导致了新的信贷资产风险隐患,贷后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分析政策,缺乏以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的信贷风险分析工具,虽然也运用了财务比率分析指标,但没有以现金流量为核心,无法了解企业真正的资金需求和还款来源,因而很难把握还款的风险。

信贷组合管理是使银行在整体上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通过设置一系列信贷组合限额,可减少由于风险集中带来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信贷组合管理上基本空白。

由于商业银行竞争的不断加剧,客观上造成了银行工作人员在贷款投放、增加收益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贷后管理则或多或少不足。首先,在大客户的贷后管理工作方面,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在激烈的贷款竞争中,集团性大客户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焦点,由于此类客户营销维护难度大,信贷人员在处理与客户的关系时,难免存在怕得罪客户的畏难情绪,因此,在实际贷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出现了不敢管、不会管、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其次,对于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同样迫于竞争的压力,使得对于第一还款来源的关注相对较弱。当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银行更多的关注于是否有抵押、质押或者担保,对于企业自身的还款能力分析不到位。有抵押、质押或担保的贷款,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第二还款来源仅是一项风险弥补手段,它在银行真正发生风险后处置起来并不容易,抵押物无法及时处置或价值发生损失,担保方出现不良状况等都会使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加大。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现状是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整性依然明显。首先,银行体系内部信息共享度偏低。虽然央行建立了信贷查询系统,但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依然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其次,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的信息封闭,使得银行无法及时、全面、详尽地掌握借款企业的相关信息。再次,部分借款企业有意向银行隐瞒相关信息,尤其是在企业经营状况、未来发展前景、实际偿债能力方面,向银行隐瞒真实情况,以便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上述三方面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获得的信息滞后、不全面,对企业潜在甚至已经显现的风险无法超前判断和及时发现,为贷后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虽然在推动业务发展上出台一系列刺激信贷增长的激励政策,能有效地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拓展营销的积极性。但对于难以量化的贷后管理工作,没有真正纳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之中,而且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贷后管理工作因此从根本上缺乏内在动力。

二、加强贷后管理的对策

完善制度,实现贷后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认真确定贷后管理重要地位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贷后管理的目标指引,踏实解决好贷后管理的相关问题。贷款发放后到贷款回收前的各个工作环节标定出来,从账户监管、客户检查、风险预警、贷款档案管理、贷款清理回收、资产保全等各项目加以细化,形成全程管理路标,做到依据标准施加管理。

同时,各商业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贷后管理的技术支持,加快贷后管理系统的开发,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细化水平,从而给贷后跟踪管理工作提供简单、便捷、高效的工具和平台,扩大贷后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国内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贷后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激发广大信贷人员做好贷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积极探索贷后管理评价考核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贷后管理考核长效机制。二是将贷后管理纳入对信贷经营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三是对于未能做好贷后管理的人员,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其次是逐步建立贷后管理专业化队伍。对于设立专业化贷后管理中心的,要明确岗位责任,完善尽职标准;对于未成立专业化管理机构的,要设置专门岗位,并依据业务规模和贷后管理的需要,合理配备贷后管理专业的相关支持人员。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16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6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e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