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2 17:42

王雪祺 河北金融学院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近年来一直所呈现出的姿态是“东高西低”,特别是中西以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相对明显,进而导致金融结构差异化显著,地区金融发展均衡性后劲不足。因此,本文在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论述,是以金融发展现状作为阐述视角,简要指出金融发展的平衡性失调的原因和主要对策。

关键词:金融结构;经济;差异;政策

    经济增长成果体现靠的是先进劳动生产工具、劳动付出、体制创新、作用对象合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收效显著。如何使过渡阶段得到规划与有效控制,尽快实现市场化经济成熟阶段,靠的是地方区域政策的实践,认真落实“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的引渡,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有效支配。本文从金融经济发展失衡原因提起,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研究对策。

一、地区金融发展平衡性失衡的原因探究

(一)市场化改革进度存在差异

    就目前经济发展态势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市场化经济下的投资主体在融资成本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比较大,难以在资源分配转化上满足现实需求,同时在金融产业的资源使用效率上难以发挥应有潜力。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在风险承受与收益分配上存在梯度差异,就必然使得我国中西部金融资源的调配与发展重心向东部区域逐步转移。当然,金融市场下的各类期货、现货、股指市场等非银行机构的分布或是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资源的流动奠定了可靠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二)金融结构下的一元化与二元化政策环境存在矛盾

    自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制与政策运营的环境基本上呈现出二元化发展态势。可以说,在这种经济改革大环境下,为努力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特性需求,我国传统金融机制已然迈入了市场化金融制度,并且实现了宏观意义上的转化,金融经济框架结构基本清晰,成果收效也较为显著。然而,金融改革进程相对滞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就是一元化计划金融和二元化市场经济金融共存。这一点在格局上的体现则是我国东部区域市场成本相对偏高,中西部区域金融经济发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在经济资本差异上也较大,即市场金融发展程度缓慢,东部和中西部不能有效协调,区域资本形成不足。因此,在利率政策的调控上,我国中西部强则更强,东部区域则是相对弱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西部区域信贷资金的东流加剧。另外,我国本身中西部和东部区域间利率的不同与市场化发展程度有着特殊联系,在西部地区利率政策能够严格执行,利率状态分布一直呈现着较低或者负利率状态,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金融经济下资金的东流,逐利性体现尤为明显。

(三)金融市场化差别态势下的金融主体冲击也存有差异

    近年来,许多商业银行在市场化环境下不断衍生,更多的非商业银行机构也异军突起,,两者之间更注重效益与规模的发展效应,在配置建设方面也着重以东部地区作为发展基地。这种经济效应的呈现,一方面使东部地区的多数国有银行机构过早接受的刺激与冲击,迫使运营体质和竞争机制不得以被动转换,从而形成了机构资产分布、流动的极化效应生成,加剧了外资的引入;另一方面,中西区域的金融体制结构单一,此环境下许多国有银行机构往往把支持重心放在收益相对缓慢的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则被动处于受支配的忽视地位。而不得不值得指出的是,太多的乡镇企业和中小发展规模的企业才是国有经济发展的重点所在。此外,银行金融机构在资金流向,信贷计划上也会受到地方上级行政的支配和干预,往往很难顾及到地域性的实际经济发展刚性需求,而这也说明了上级行政的政策干预收效与实际需求未能统一,顾此失彼。

二、目前金融市场化态势下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对策

(一)构建多样化的区域商业化金融组织机构网

市场化经济背景下,政策性金融功能形态已经分离,商业性银行基本运营模式已经面向市场化去逐步获得资源的倾斜、以及在市场中谋求资源能够与政策要求相互配套。但事实上,很少商业性银行能够按照区域地方政府的要求完成指标经营性建设任务。这主要和国内商业银行组织机构主体形式比较单一,在市场中竞争局面比较平静有关。因此,在此方面应当多以金融工具创新为主,可采取融资筹措、混合借贷、理财托付、银团借贷等多重手段。此外,作为独立的商业银行,它可以取得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一定份额,而且它还可以在资金市场上拆借资金,以保证资金流配套资源配置,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而建立多样化的区域商业性银行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可包含以下方式:其一,利用四大国有银行所占用的现成配置,即存在多个分支网点机构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引入外资企业或接引民营企业,以使产权结构、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化与配置,最终改造参考、总配股,并具有独立法人特性的股份制金融组织机构。其二,近年来,在东北、天津等地都设立了区域性商业银行,有关部门也应考虑在中西部设立商业银行的可行性,允许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区域性的发展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一些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合作金融组织。与此相配套,在多元化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同时致力于信用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只有在完善、科学的金融环境背景下,商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二)改善运营机制环境

1、建设金融信用运营机制

    金融信用运营环境的建立是一个艰巨而又庞大的工程,需要金融运营环境下各个交易主体能够以信用、信誉、公平的交易理念从事相关交易活动。金融信用作为金融经济产业结构改善的重要因素,必然需要依托法律建设,做到有法可依。但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市场本就存在这信息滞后以及不对称的因此存在,市场主体行为在此环境下极易滋生道德约束无力、监督不规范的现象,从而失信。当然,这和我国目前金融产业体系结构建设不完善,需要逐步改善体系机制脱离不开。因此,完善信用体系框架,依托法律为基础,确实有利于金融信用机制环境的建设。

2、建立有法可依执法环境

    有法可依的顺利执法判决是体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内涵精神。其中,金融案例“执法难”的现象必然包括在内,特别是近些年来最高权力机关也非常重视与关注。目前,在金融案件的执法环境下,很多案件仲裁执行时间长久,程序复杂,并且成本颇高,同时不少公众性质的金融案件受地方保护主义干预,即行政干预非常明显。而这对于结审案件的最终结果得不到有效诉讼仲裁,不得不说是对法律执行的一种亵渎。归根结底,中小企业是推进金融机构市场化经济增长的主体交易机构,能够依据法律,控制道德与信用风险,切实提高金融执法环境才是根本,进而才能促进金融市场下的商业主体从事相关金融交易商业活动,为金融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可靠执法基础。

(三)推进政策,加强融资有利环境

    目前,对于劳动主体以及生活百姓而言,很多人会把钱财存进银行,虽然这样利于银行收益的持续发展,但利率的管制及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引入竞争,鼓励各种类型的金融中介的发展和壮大,比如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甚至典当融资业务的发展等等。无论哪种模式都可以看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很重视,我国对中小企业也已经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所得税政策;下岗职工创办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增值税政策;支持和鼓励第三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策等。

结语:

本文从我国市场化中西部、以及东部各区域金融经济发展作为视角,探讨了金融经济增长的控制手段,提出了行政作用发挥的重要性,而非靠地方保护主义使然,从而进一步阐示了经济发展的预期成效的重要意义,即政府支出,加大劳动投入,改善执法环境等措施的执行,确实能够积极发挥政策在金融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永建,刘林鹏我国区域资本形成差异的金融成因分析[J]. 理论界. 2008(04) 



本文编号:16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6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c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