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支付系统工具在国库业务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11 08:41

程琰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摘要:随着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银行先后开发了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并实现了无缝对接,国库业务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库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作者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服务质量、防范支付风险、拓宽支付范围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库 电子化 支付系统

一、支付系统建设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国库业务发展

支付系统紧密结合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考虑到支付服务现实需求和发展,构建了以大额支付系统为主、小额支付系统为辅,以网银互联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为补充,覆盖批发、零售支付业务的最终资金清算系统。对国库各项业务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一)支付系统的建设显著提高了国库资金运转速度

支付系统建设前,国库没有独立的资金清算渠道,资金往来只能通过“行库往来”方式,由会计营业部门代为划转。县支库上划中央收入到总库,需经县、市、省级人民银行会计营业部门和中心支库、省分库、总库等6个环节,最短需要23天时间。自支付系统建立了以支付系统为核心、同城票据交换和国库内部往来为补充的独立、直达、畅通的资金清算体系,国库资金汇划历史性地首次摆脱了长期以来对会计营业部门的依赖。支付系统建成大大加快了国库业务电子化进程,尤其是TCBS国库数据集中系统的上线,TCBS系统对国库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全新设计和全面再造,国库业务操作呈现流程优化、效率提高、信息化程度提高的全新的变化:TCBS系统与现代化支付系统实现了“一点接入、实时清算”,各级预算收支实现了“预算收入直达入库、预算支出即时到账”;各级国库业务处理实现了“共享操作平台,一点接入总库”;TCBS系统同时实现了3T系统的成功整合,在此基础上,国库系统推广实施实时、滚动的国库资金汇划报解模式,进一步加快了国库资金入库速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二)支付系统的建设有力推动国库业务创新发展

支付系统建成运行后,国库部门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平台,在办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挖掘潜能,逐步扩大国库业务范围,全面提升国库服务创新能力。

一是使国库直接办理财政集中支付业务成为可能。支付系统开通前,无论是通过同城票据交换方式,还是通过会计营业部门进行资金汇划,都无法满足国库直接办理集中支付业务的要求。国库部门加入支付系统后,拥有了比商业银行更为方便、快捷的资金汇划清算渠道,具备了更好地为财政部门提供支付服务的能力,,预算支出不仅可以面向预算单位,同样可以面向更为广大的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支付范围也从同城扩展到异地。一些地区的试点实践证明,国库能够通过直接办理集中支付业务为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如,霍州市从2007年起,在人民银行国库开通“霍州市国库集中收付业务”,由国库为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直接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从开办至2013年,霍州市已有206家市直预算单位纳入“零余额账户”管理系统,国库部门仅在201314月累计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4028笔、金额72788亿元,不仅减少了财政集中支付中间环节和行政运行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集中管理和综合使用效益,而且符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目标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和公共财政建设。

二是使国库直接支付业务范围不断拓宽。2007年以来,国库依托现代化支付系统,通过积极构建“资金汇划高速路”,直接支付政府补助资金,实现了各类补助资金的“点对点”发放,减少了资金支付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受益人就地领取,降低了资金管理部门的发放成本和商业银行的劳动强度。人行襄汾支行国库部门积极行动,仅在2012年就发放各种惠农资40.7万笔,金额达9716万元2013TCBS国库数据集中系统上线后,及时安装维护好TCBS上线后的批量支付工具,提前运行该系统成功后,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全力发放2013年农业综合补贴资金,3月份一次性发放2013年农民粮食补贴资金、农资综合补贴,涉及金额7845万元,惠及农户余10万户大宁县将惠农卡与财政涉农补贴与农民点对点对接,实现了资金直接到账,从根本上规避了政策打折扣、资金被截留、农民不满意的问题。截至2012年末,大宁县共设置助农取款服务点83个,其中布放转账电话49部,POS34部,覆盖行政村83个,达到了乡镇全覆盖.

目前,国库直接支付的项目已覆盖种粮、秸秆还田、家电下乡、燃油补贴等涉农、民生领域;直接支付的对象由农民扩展到个体工商等;直接支付区域基本实现了从农村到城镇。国库直接支付不仅拓宽了国库服务领域,拉近了国库服务与百姓民生的距离,增进了国库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系,也体现了国库高效、快捷、便民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意识和水平,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三)支付系统的建设全面提高国库对纳税人的服务水平。目前,国库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同城票据系统等多种支付清算方式,实现了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满足了纳税人在网上、纳税大厅、银行申报纳税等多种缴库方式的需求。纳税人在征税期内可任意选择时间、地点进行缴税,解决了缴税需频繁往返于税务机关和银行的问题,使政府部门对纳税人的服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减轻了税务机关、银行的柜面业务压力,大大降低了征税成本,提高了税款征缴效率。

二、当前国库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支付系统为国库业务改革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基础性服务、支持和推动作用,但风险往往与创新伴生。重视和预防当前国库支付业务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国库业务系统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应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地区应用支付结算环境较差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户对大小额支付系统、网上银行、异地支票影像传输等特色支付工具知之甚少,对该系统方便、快捷清算方式缺乏了解,农户仍习惯沿用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主要以零星现金存取、生产生活资料购置、子女异地上学生活费供给等,以现金结算为主;外地打工地农民以农民工银行卡结算和携带现金为主;对于异地支票影像传输业务基本上还未开办,只有很少农户了解或知晓相关现代支付系统信通卡转账等业务的具体操作,对设置密码、保护密码觉得很繁琐,且无此种意识,支付结算环境差,结算知识普及率偏低。

(二)国库业务系统发展相伴产生的新风险

国库加入支付系统后,拥有了直接、独立的清算渠道,在资金汇划速度加快的同时,也直接处于资金风险前沿。国库业务内容和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使国库风险点和风险隐患随之增加,风险表现形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国库资金风险不再仅仅局限于预算收支、退库过程,还包括了资金汇划过程,风险点增多,风险关口前移,风险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也随之加大。一方面,传统业务风险仍然存在。比如,国库人员因道德意识形成的潜在道德风险,不严格执行制度、不规范操作产生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不到位、管理力度不够形成的管理风险,现有制度规定不健全、存在漏洞和业务真空形成的制度风险,国库监管把关不严,造成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支付风险等等。另一方面,支付系统的便利和快捷也容易成为国库资金风险防范中的最薄弱环节,国库支出资金通过支付系统实时、直达收款人,在极大地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国库部门管理、防范风险的压力。随着国库信息化发展,国库与相关部门间的数据传递向网络化、电子化转变,业务操作逐渐由有纸化转为无纸化,账务处理由分散转向集中。国库既面临着对支付系统的依赖,又面临着自身系统脆弱性、缺陷性和安全性风险,支付系统、财税部门、通讯企业和供电企业的系统故障和异常情况也可能蔓延至国库,要求国库部门必须具备很强的风险防控能力。

(三)涉农支付结算服务工具应用不平衡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一线柜台支付结算方式和服务手段动力不足。部分农户对自助设备的功能不了解,银行卡不能直观地反映每一笔业务发生情况,农户担心使用时出现故障或怕发生差错而不愿用卡,造成农户在支付工具选择上“弃卡选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汇兑等,形成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不平衡,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三、建设现代化服务型国库的措施与建议

(一)借鉴支付系统运维经验,加强国库业务系统运维管理

国库业务系统的服务对象包括财政、税务、海关、银行、预算单位、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国库系统的运维必须确保安全、高效、及时,特别是TIPSTCBS一旦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全国各地的税收收缴和财政资金的正常运行,社会影响极大,因此,做好国库业务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应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对生产系统进行运行维护。二是对灾备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

(二)加强支付结算知识宣传,促进非现金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应用

(三)大力拓展POS缴税、手机缴税、网上缴税等新兴电子缴税业务

近年来, 为不断适应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多样化的支付需求,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发展迅速,电子支付交易量不断增加。TIPS和小额支付系统7×24运行模式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的建成运行,为纳税人随时随地利用POS机、互联网、手机等工具缴纳税款提供了技术条件。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依托支付系统,积极创新、拓展POS缴税、手机缴税、网上缴税等新兴的电子缴税业务,探索开展异地缴税业务,为纳税人提供更优质的纳税环境。



本文编号:17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7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d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