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现状及其计量经济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4-07-29 15:02

摘要:入世后,中国将根据WTO的要求对农业贸易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改革,这将改变国内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界定了种植业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涵义,并对其环境影响途径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计量经济方法着重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国内种植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种植业产品的贸易自由化中,进口渗透作用对缓解国内化肥、农药污染影响显著,而出口导向作用影响不明显。文章最后给出了减缓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不利影响,发挥其有利影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 环境影响 计量经济分析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保证粮食自给自足”一直是农业政策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目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通过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和调整国内支持政策等途径,促进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不仅会给国内的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将通过对农业生产的调整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1 种植业产品贸易自由化与农村生态环境

1.1 种植业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涵义

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和相应的WTO规则,是中国对国内贸易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根本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WTO背景下中国的种植业产品贸易自由化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1.1 放开对外进出口贸易:扩大市场准入和取消出口补贴在市场准入方面,中国承诺入世后取消进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限量登记等非关税边境措施,对农产品进口管理实行单一的关税措施。并承诺逐步降低农产品关税,由1999年的21%降低到2004年的17%左右。对粮食、棉花、糖、食用植物油等重要的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在出口补贴方面,中国承诺入世后不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中国在市场准入和出口补贴方面的承诺都有助于促进种植业产品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开放。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政策目标,中国的种植业产品贸易水平总体来讲还比较低。入世后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开放意味着国内市场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市场价格由世界范围内的总供需关系来决定。

1.1.2 调整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根据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AOA)的规定,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根据对生产和贸易扭曲程度的不同,被分为“绿箱”、“黄箱”、“蓝箱”和“红箱”政策。在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中国承诺遵守WTO关于国内支持的有关规定,削减造成贸易扭曲的国内支持,国内农业或特定农产品的综合支持量不超过农业总产值或此产品产值的8.5%。总体来讲,中国目前的农业国内支持水平还很低,中国入世承诺8.5%的支持量对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约束意义。但为了提升农业竞争力,中国更多地将主动进行农业政策调整,调整的方向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绿箱”政策空间,另一方面是积极调整“黄箱”政策结构。

1.2 种植业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影响途径分析  

种植业产品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途径主要有: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合WTO背景下种植业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具体涵义,其主要环境影响途径如下:

1.2.1 开放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环境开放种植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体现在一方面开放的对外贸易将为具备种植优势的地区提供更好的发展契机,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从而提高解决环境污染的能力,另一方面种植规模的扩张将增加对土地和用水的需求,同时也将增加农业污染。结构效应体现在开放的对外贸易将更为直接地引入来自国际市场的农产品竞争,通过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引导国内的种植结构朝着更具比较优势的方向调整,从而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技术效应体现在开放的对外贸易将提供更多的国际间生产技术交流机会,提高生产技术传播速度,从而有利于提升国内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减少化肥、农药等生产投入。

1.2.2 调整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环境影响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调整的环境影响包括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体现在削减黄箱价格支持有利于纠正加剧环境污染的政策干预失灵,减少畸形贸易对环境产生的负效益,从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技术效应体现在增加属于“绿箱”支出的科研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减少生产中引起环境污染的投入。

 

2 种植业产品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

2.1 模型基础

在Grossman和Krueger [1,2]、Shafik和Bandyopadyay[3]等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采用的计量经济模型基本形式如下:E1=a0+a1Yt+a2Y2t+a3Y3t+a4Vt+a5t+et式中:E为环境压力变量;Y为实际人均收入;V为影响环境压力的其他变量;t为时间序列;e为误差项;a为系数。上述模型可以解释现有的关于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关系的三种假设,包括线性关系(a2=a3=a4=0)、倒U形关系(a1>0,a2<0,a3=a4=0)和N形关系(a1>0,a2<0,a3>0,a4=0)。目前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关系的研究中,倒U型曲线模型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对于是否存在N形曲线关系还存在很大争议,且仍未有合理的解释。变量V表示经济增长中除人均收入以外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 Grossman和Krueger[1,2]、Shafik和Bandyopadyay[3]等学者将这个变量表示为贸易自由化程度,用于研究贸易开放和环境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构建模型

以上述模型作为基础,构建分析种植业产品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模型。首先确定模型的各个变量: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环境压力变量,解释变量包括收入影响变量、贸易自由化影响变量和时间虚拟变量。其中,考察贸易自由化与环境压力的关系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各个变量指标的选取如下:

(1)环境压力变量。本研究主要选用种植业生产中,与农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化肥、农药的投入量,作为体现种植业生产的环境压力变量。

(2)贸易自由化变量。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考察种植业产品贸易自由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指标包括两类,一类是描述农产品对外进出口贸易开放程度的指标,如“进口渗透率(用进口量与国内产量的比值表示)”和“出口导向率(用出口量与国内产量的比值表示)”;另一类是描述国内农业支持中引起贸易扭曲的黄箱政策的支持水平,用综合支持量AMS来计算。一方面中国目前国内支持水平还很低,入世协议承诺对中国的农业财政支持并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力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国内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黄箱”政策主要是用于粮食和棉花的价格补贴,这部分价格补贴也包括了食物安全用途和对国营流通部门社会功能的补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真正为农民所获得,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直接作用不明显。因此,本文不考虑国内支持政策调整的影响,仅选用“进口渗透率”和“出口导向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3)收入变量。种植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收入变量主要是指农村人均收入。

(4)时间虚拟变量。时间虚拟变量表示随时间变化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如土壤肥力下降等等。构建模型形式如下:lnEt=a0+a1lnInct+a2(lnInct)2+a3lnIpt+a4lnEpt+a5lnt+et式中:E为农村环境压力变量(人均化肥施用量/人均农药施用量);Inc为实际农村人均收入;Ip为种植业产品的进口渗透率,用“种植业产品进口量/国内种植总产量”表示;Ep为种植业产品的出口导向率,用“种植业产品出口量/国内种植总产量”表示;t为时间序列;e为误差项;a为系数。

2.3 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选用了1986-2003年的18组样本数据对化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数据有限,仅选用了1991-2003年的13组样本数据对农药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化肥、农药使用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4];乡村人口数、农村人均收入(1978年价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5];种植业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和国内产量等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3)》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4] [6]  。时间虚拟变量以自然年度值代替。对化肥、农药两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经过变量取舍,结果如下:

2.4 结果分析

2.4.1 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影响

以上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中,“出口导向率”的影响均不显著被剔除掉;而“进口渗透率”的模型参数估计值为负,且进口渗透率每增加1%,人均化肥用量、人均农药用量分别将减少0.033 2%和0.034 5%。结合中国种植品进出口的状况对以上结果进行解释。中国劳动力丰富而耕地资源相对紧缺决定的种植业进出口产品结构是:出口中占优势的主要是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中占优势的主要是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因此,种植业产品的出口导向作用对国内化肥、农药使用的影响不大,而进口渗透作用有利于减少国内的化肥和农药用量。入世前,中国的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料和油料等主要的土地密集型产品一直享有很高的保护率[7,8]。入世后中国将履行承诺扩大市场准入,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这些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这对缓解国内的种植业化学品污染有利。

2.4.2 收入影响

回归结果表明,人均化肥用量、人均农药用量分别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呈倒U形关系和线性递增关系。其中,人均化肥用量随农村人均收入变化的转折点为716.36元(RMB,1978年价格),表示在农村人均收入达到716.36元(RMB,1978年价格)之前,人均化肥用量将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当农村人均收入超过716.36元(RMB,1978年价格)以后,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等原因,人均农业化肥用量将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增加开始减少。

2.4.3 时间虚拟变量的影响

人均化肥用量和人均农药用量都会随着自然年度的递增而增加,应是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和农田中害虫生物抗药性增强所致。

 

3 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结果,针对缓解种植业贸易自由化对农业化学品污染的影响提出政策建议:

第一、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放松粮食进口控制。我国农业政策的核心是保障粮食安全,而环境保护政策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农业政策目标和环境政策目标不协调,是造成在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生态环境安全被忽略的主要原因。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参与国际大分工。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种植业产品的进口对减少国内种植业农用化学投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更为开放的对外贸易环境,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适当放松进口控制,更多地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例如粮食、棉花、植物油和糖料等),促进国内的种植业结构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

第二、内部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未达到足够高以前(指人均化肥用量与人均收入呈倒U形关系曲线的转折点),人均化肥用量和人均农药用量均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考虑消除农药化肥补贴、征收水资源使用费等措施,内部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用经济的手段使激励农民自觉减少农业污染,对自己的环境行为负责。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格罗斯曼,G M,克鲁格,A B.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环境影响[Z].经济学第158期讨论稿.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1991.[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Z]. Discussion Papers in Eco-nomics No. 158. Woodrow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Princeton,NJ. 1991.]

[2]格罗斯曼,GM,克鲁格,A B.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环境影响,美国—墨西哥自由贸易协议[M].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4.[Grossman, G M, Kur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Agreement, in P. Garber (Ed.), The US-Mexico Free Trade Agreement [M].Cambridge: MITPress, 1994.]

[3]沙菲克,N.和S.班迪派德耶.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研究[R].世界发展报告背景文件.华盛顿:世界银行,1992.[Shafik N and S Bandyopadhyay·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ime Series and Cross-Country Evidence, BackgroundPaper for th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R].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 C ,1992.]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In-vestigation Team of Nationa

 


本文编号:8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8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1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