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投稿:张緊緋 www.wenku1

发布时间:2016-12-15 18:22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投稿:张緊緋

1引言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世界融合、交流与对话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欧亚非大陆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宗教思想的发展与交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4]。近年来,丝绸之路旅游作为以跨国界、跨洲际生态环境、自然资…

摘要:在目前的社会整体形势下,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在总结了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意义和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广大的英语教师有…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14)-05-0001-10当前,在旅游大众化和移动在线旅游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市场和技术环境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一大批有商业头脑和专业能力的年轻人开始了旅游领域的创业进程,创立了…

作者:郭鹏董锁成李泽红李宇程昊袁靓

资源科学 2015年03期

   1 引言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世界融合、交流与对话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欧亚非大陆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宗教思想的发展与交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4]。近年来,丝绸之路旅游作为以跨国界、跨洲际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人文活动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与项目集合体,已逐渐为沿线各国政府、学界和旅游业界所关注和重视。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ECO)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启动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开启了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大门。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与国际旅游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随着“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逐步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将注意力对准了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研究。王啸等将西北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人文精神总结为“厚德载物、开拓进取、海纳百川”[1]。欧阳正字运用昂普理论,从资源、市场、产品3个方面分析了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张永峰、南宇分别从城市旅游竞争力和旅游城市梯度开发角度对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城市建设进行了研究[6,7]。李文兵等从宏观视角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机制,指出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目的地间合作,历史文化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核心,以第二亚欧大陆桥为主轴的交通轴线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支持体系,利益分享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动力[2]。南宇在阐述西北旅游中心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建设西北丝绸之路五大都市旅游经济区及合作开发的发展目标[8]。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组从生态环境、资源格局、经济发展格局等多个方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现状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路径[9]。可以看到,目前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研究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且内容多集中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城市建设和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方法上往往止步于描述性的定性分析。此外,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研究对象多局限于我国西部省市,缺乏走出国门的跨国界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和具有宏观视野的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由于旅游业空间格局和开发模式研究对于大区域尺度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在分析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未来丝绸之路旅游业的国际合作模式,以期为今后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在区域划分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旅游组织(UNWTO)在国际旅游经济统计中将全球分为五大区域,即亚太区、欧洲区、中东区、非洲区和美洲区。综合考虑古丝绸之路走向及渝新欧铁路、泛亚铁路等新型海陆联运通道规划,本文将新时期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研究范围限定在亚太、欧洲、中东、非洲等四大区的65个国家,将世界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作为丝绸之路自然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将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通过空间统计可以看出,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分布范围北起俄罗斯Gorbita Delta湿地(72°44′N),南达印度尼西亚Pulau Ndana自然保护区(10°58′S),东自俄罗斯Berezovskiy自然纪念地(171°10′W),西至摩洛哥Lagune de Khenifiss生物与生态保护区(12°16′W),辐射范围约6771.52万km[2],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45.5%。

   据世界银行和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截至2013年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共拥有自然保护区1840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62个、世界文化遗产地382个(图1),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74.7%,自然遗产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32.1%,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50.9%(表1)。2012年,丝绸之路沿线65个国家共接待国际入境游客5.07亿人次,占全球总量(10.35亿人次)的48.99%,实现旅游收入4913.47亿美元,占全球总量(10750亿美元)的45.71%。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已成为世界旅游资源的主要富集区和国际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投稿:张緊緋 www.wenku1

   图1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投稿:张緊緋 www.wenku1

   2.2 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数据主要从两个方面获得:①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获取丝绸之路沿线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名称和经纬度数据;②在世界旅游组织官网()和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官网()获取丝绸之路沿线各国2012年国际入境游客人数、国际入境旅游收入数据。由于数据来源不同,其精度不同,本文采取均按原始数据精度进行计算,最终结果再进行估算做法,以尽可能地保证数据处理相对准确。

   2.3 研究方法选定

   一般而言,空间聚集区的分布与结构研究主要包括:分布类型、分布重心、分布密度、集聚特征、空间关联性等。利用ArcGIS10.0的核密度估计工具,对丝绸之路沿线65个国家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密度进行测算,并根据2012年国际入境游客人数和国际入境旅游收入数据,对各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根据概率理论,核密度(Kernel)估计的定义为:设点集)为估值点x到事件点的距离。影响核密度估计的主要因素是核函数的数学形式和带宽的值。本文首先将丝绸之路沿线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点图像化,再利用ArcGIS10.0的Spatial Analyst(空间分析工具集)中的核密度工具分析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3 丝绸之路旅游业空间格局

   3.1 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业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可持续开发的基础[10]。国外学者对此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和总结[11,12],国内研究则多集中于城市型[13]、山岳型[14]、湖泊型[15]、海岛型[16]旅游地的案例研究。本文对丝绸之路沿线区域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聚集情况进行了核密度分析,如图2、图3所示,颜色越深的区域表明旅游资源分布越集中。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哑铃型”凝聚分布模式,集聚区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西端的欧洲区和东端的亚太区,且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趋势明显。具体情况如下。

   3.1.1 空间上陆路世界自然遗产资源集中,海路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富集;数量上呈现西部欧洲区、东部亚太区、中部中东-非洲区梯度递减特征 在旅游资源总量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旅游资源数量众多,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74.7%,自然遗产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32.1%,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50.9%。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丝绸之路不同区域旅游资源呈现非均衡分布特征,欧洲区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占全丝绸之路总量的83.3%和57.8%,其次的亚太区占比为13.5%和25.6%,中东区和非洲区占比仅为16.6%和3.2%。

   3.1.2 自然旅游资源沿海上丝绸之路和第一、三亚欧大陆桥呈现带状分布,高密度资源区呈现“四区三带”分布特征 如图2、图4所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亚太区和西端的欧洲区。其中,分布密度较高的“四区”包括:东亚-北亚自然旅游区(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带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东南亚自然旅游区(热带雨林气候下的热带雨林);中欧-东欧自然旅游区(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带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亚寒带针叶林);南欧-地中海自然旅游区(地中海气候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促使这些地区成为国际旅游市场中生态休闲旅游、滨海度假旅游、高山滑雪旅游、自然观光旅游和户外运动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投稿:张緊緋 www.wenku1

   图2 丝绸之路自然旅游资源分布核密度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投稿:张緊緋 www.wenku1

   图3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核密度

   海上丝绸之路自然旅游带、第一欧亚大陆桥自然旅游带和第三亚欧大陆桥自然旅游带等“三带”,有效连接了丝绸之路东西两端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并为南亚、中亚、西亚和中东等自然旅游资源洼地带来了丰富的国际旅游客源。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投稿:张緊緋 www.wenku1

   图4 丝绸之路自然旅游资源分布空间格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投稿:张緊緋 www.wenku1

   图5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空间格局

   3.1.3 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滨海、大河、绿洲和平原地区,并沿海上丝绸之路和第二、三亚欧大陆桥呈现带状分布特征;高密度资源区呈现出明显的“六区三带”分布特征 如图3、图5所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密度较高的“六区”包括:莱茵河、多瑙河和伏尔加河流域的中东欧日耳曼斯拉夫文化旅游区;地中海、爱琴海沿岸的南欧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旅游区;尼罗河流域的中东古埃及文化旅游区;黄河、长江流域的东亚古中国文化旅游区;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西亚古巴比伦文化旅游区;恒河流域的南亚古印度文化旅游区。贯穿其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第二亚欧大陆桥文化旅游带和第三亚欧大陆桥文化旅游带等“三带”,则将这些古老文明的历史文化遗迹有机串联起来。

   作为古时连接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众多人类文明发源地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区域经济、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强烈的文化需求,成为今日东西方文化交流和遗产地保护的重要走廊。

   3.2 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特征

   旅游经济是指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所引发的,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关联[17]。作为区域旅游发展情况的反映标志之一,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竞争力、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质量。目前,国内学界对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一国[18,19]、一个地区[20]、或一个省份[21,22],仅有苏振、杨永德等利用库兹涅兹经济截面比较分析方法,对全球140余个国家的旅游经济空间格局进行了横向截面分析[23]。结合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旅游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且在空间上呈现“两心三带”格局特征,具体情况如下:

   3.2.1 丝绸之路所在区域已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不同区域间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距 2012年,除中东区因地缘政治变革导致国际入境游客接待量增长率连续两年下降(2012年下降5%)外;亚太区国际旅游业增长最为迅速,国际入境游客增长率达7%;非洲区国际入境游客增长率达6%,接待总量首次超过5000万人次;欧洲区国际入境游客接待量占世界总量的43%,增长率也达3%。

   3.2.2 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在空间上呈现“两心三带”格局特征 中欧(德国)、南欧(意大利)、中东(土耳其)和东亚(中国)旅游经济总量比重较大;东欧(俄罗斯)、东南亚(马来西亚)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海上丝绸之路和第二、三亚欧大陆桥两端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欧洲发达国家占据丝绸之路旅游经济主导地位(见表2)。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投稿:张緊緋 www.wenku1

   在以国际入境游客接待量为指标的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排名中,前10位国际旅游目的地有6个处于丝绸之路沿线区域中,占前10国国际入境游客总人数的48.4%。其中,国际入境游客主要流向欧洲区的意大利(4640万人次)、德国(3040万人次)、俄罗斯(2570万人次),中东区的土耳其(3570万人次)和亚太区的中国(5770万人次)、马来西亚(2500万人次)。

   在以国际入境旅游收入为指标的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排名中,前10位国际旅游目的地有5个处于丝绸之路沿线区域中,占前10国国际入境旅游收入总额的40.3%。其中,国际入境旅游收入最多的国家主要为欧洲区的意大利(412亿美元)、德国(381亿美元),和亚太区的中国(500亿美元)、澳门(437亿美元)和香港(321亿美元)。

   3.2.3 丝绸之路东西两端连接世界两大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未来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丝绸之路东西两端的欧洲区和亚太区作为世界两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和客源市场,2012年全年接待国际入境游客人数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2%和23%。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测,到2030年世界国际入境游客接待量将达18亿人次。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地区仍为欧洲区(41%)和亚太区(30%),非洲区和中东区所占比重也将由2012年的5%、5%增长至7%、8%(表3)。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投稿:张緊緋 www.wenku1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即“丝绸之路东西两端既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又是主要的客源地和消费区;丝绸之路中段则是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区和旅游经济发展滞后区”。由此可见,古时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交通要道,现在丝绸之路凭借丰富的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和发达的区域旅游经济,已成为促进国际旅游业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全新战略通道和重要资源载体。

   4 基于空间格局特征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开发模式

   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东西高中部低、南部高北部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占据主导的空间格局和发展现状,在“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感召下,未来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应积极创新国际旅游合作开发模式,合力共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经济带”,具体模式包括:以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联盟、丝绸之路国际生态旅游带、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带、丝绸之路无障碍旅游区、丝绸之路旅游经济特区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网络为重点,通过完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开放各国旅游市场、共建区域旅游线路、产品和品牌等措施,不断深化协同发展、全面共赢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战略合作关系,使旅游业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先导产业,使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经济带成为强化欧亚非洲际旅游资源整合、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引领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全新空间载体和重要战略通道。

   4.1 完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经济带顶层设计,组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联盟

   由国际权威旅游组织牵头,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专门的区域性旅游合作管理机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联盟,负责谈判、制定统一的区域旅游合作政策和服务准则,协商排除国际旅游合作中的物理和非物理障碍,组织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城市和企业间的市场开放、线路共建和文化交流,监督落实各项区域旅游合作项目和投资计划。

   4.2 整合丝绸之路沿线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带

   挖掘、整合与设计丝绸之路沿线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跨区域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定期举办各类型旅游论坛、招商会和研讨会,共同塑造、营销和推广丝绸之路自然生态旅游品牌和地域文化旅游品牌;强化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世界遗产申报、地域文化交流、影视娱乐创作、工艺美术设计等领域的合作。

   4.3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一体化,建设丝绸之路国际无障碍旅游区

   通过实施“旅游规划一体化、投资政策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旅游线路一体化、旅游信息一体化、旅游交通一体化、市场营销一体化、通关方式一体化、结算方式一体化、服务标准一体化、市场监管一体化、旅游安全一体化”等措施,突破国界区划分割,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4.4 丝绸之路沿线重要旅游城市设立国际旅游经济特区

   针对国际游客进出所携带的旅游商品和跨国旅游企业的商品进出口制定专门的关税优惠措施和海关管理制度,使其在领取许可证和商品配额时可以享受优先和照顾;在旅游经济特区内实行特殊的外汇制度和简便的签证制度,,本国货币和外汇可以自由流通和兑换;途径旅游经济特区的外国公民,只要在区内航空港出示护照就可获得签证。

   4.5 依托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友好城市,搭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网络

   搭建地跨欧亚非大陆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网络,升级双边和多边政府间、民间国际旅游合作。加强各国外事、边检、旅游部门间的协调力度,简化国际旅游城市间入境游客签证通关流程,增加国际旅游者互免签证、落地签证和电子签证的国际空港城市数量;开通沿三大欧亚大陆桥连通亚太和欧洲国际旅游城市的高铁线路,增加由东亚、东南亚途径中亚、南亚飞往欧洲、中东地区的航线数量,减少丝绸之路沿线国际旅游城市间的交通障碍。

   5 结论与讨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总体特征是: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西端的欧洲区和东端的亚太区,且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趋势明显;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两心三带”格局特征,且海上丝绸之路和第二、三亚欧大陆桥两端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欧洲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构建了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经济带合作模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将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对象限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遗产地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自然保护区,但许多生物景观、气候天象、民族宗教文化、现代人造设施,乃至城乡风貌本身也都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因条件所限,并未将其纳入统计范围。同时,本文在研究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时仅选取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2012年的旅游经济数据,未能在更长时间序列上对影响丝绸之路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因此,今后需要将更多旅游资源类型和更长时间尺度上的旅游经济数据纳入研究体系,以便更准确地揭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最大限度地提升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的学术严谨性和科学指导性。

作者介绍:郭鹏,董锁成,李泽红,李宇,程昊,袁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郭鹏,程昊,袁靓,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郭鹏,男,山西太原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与规划,E-mail:guop.12b@igsnrr.ac.cn。 董锁成,E-mail:dongsc@igsnrr.ac.cn。

1引言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世界融合、交流与对话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欧亚非大陆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宗教思想的发展与交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4]。近年来,丝绸之路旅游作为以跨国界、跨洲际生态环境、自然资…

1引言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世界融合、交流与对话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欧亚非大陆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宗教思想的发展与交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4]。近年来,丝绸之路旅游作为以跨国界、跨洲际生态环境、自然资…

1引言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世界融合、交流与对话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欧亚非大陆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宗教思想的发展与交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4]。近年来,丝绸之路旅游作为以跨国界、跨洲际生态环境、自然资…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14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0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