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冲击能在红纱岩土中的消耗及传递规律

发布时间:2017-05-27 10:22

  本文关键词:冲击能在红纱岩土中的消耗及传递规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红砂岩在我国,尤其是在赣南地区广泛分布,所以常常被用来回填各类地基,而冲击荷载加固又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该类土加固方法,具有工程造价低、加固效果优、施工简便等优点。但是冲击荷载加固理论受填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影响较大,所以现阶段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红砂岩填土地基。为了进一步完善冲击荷载的加固理论在红砂岩类粗粒土中的应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三个方面,对冲击能在红砂岩土中的消耗及传递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根据冲击波的传播特性,假定冲击荷载的加固范围是椭球形,并给出了在该假定下的红砂岩土的冲击荷载加固范围的计算公式;针对影响红砂岩填土地基加固效果的各影响因素,提出了同等单击冲击能条件下,选用轻锤高落距的施工优化建议;(2)冲击荷载加固过程中,土体中会存在一个最优夯击数,当超过该值时,土体的单击沉降值会迅速减少,整体沉降也趋于稳定;红砂岩土的含水率会随着累计冲击能的增加而规律性减少,其经换算后的干密度也会无限接近于土体的最大干密度,土体的加固过程也就是土体的压密和孔隙水的消散过程;土体加固后的密度是从上至下逐渐减少的,即冲击能对上层土体进行压密作用的同时,有一部分冲击能会通过加固后的土体逐渐传递作用于下部土体,直至消散完毕;(3)现场试验:通过对赣南某开发区的地基加固工程进行静载试验,对冲击荷载的加固效果进行检验,发现冲击荷载加固后的土体沉降稳定,承载力提高明显,达到220kP以上,完全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190kPa,说明用冲击荷载加固该地基的方案是可行的;通过对现场地基加固试验进行数据采集,得到土体累计夯沉量随累计冲击能的变化曲线,并通过拟合得到了沉降量的计算公式,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冲击能 红砂岩 冲击荷载 冲击能消耗 冲击能传递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10-17
  • 1.2.1 冲击荷载加固土体的发展10-11
  • 1.2.2 各量级冲击荷载研究现状11-14
  • 1.2.3 冲击荷载的消耗和传递规律研究现状14-15
  • 1.2.4 冲击荷载的消耗和传递规律研究现状15-16
  • 1.2.5 强夯法在红砂岩地基中的应用现状16-17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7-20
  • 第二章 冲击荷载加固红砂岩地基机理研究20-30
  • 2.1 概述20
  • 2.2 红砂岩土的工程特性20-21
  • 2.3 冲击荷载加固土体的加固机理21-22
  • 2.3.1 冲击荷载的动力压实机理21
  • 2.3.2 冲击荷载的动力固结机理21-22
  • 2.3.3 冲击荷载的动力置换机理22
  • 2.4 冲击荷载加固土体的冲击能传递规律22-27
  • 2.4.1 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冲击波体系23-24
  • 2.4.2 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冲击波传播24
  • 2.4.3 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加固深度24-26
  • 2.4.4 冲击荷载加固红砂岩土体的加固范围26-27
  • 2.5 红砂岩地基加固效果的影响因素27-29
  • 2.6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冲击能在红砂岩土中的消耗传递规律30-45
  • 3.1 室内中低能级冲击试验设计30-32
  • 3.1.1 试验准备30
  • 3.1.2 试验材料30-31
  • 3.1.3 试验前注意事项31-32
  • 3.2 满夯冲击试验32-37
  • 3.2.1 试验方案32-33
  • 3.2.2 试验操作33
  • 3.2.3 试验结果33-34
  • 3.2.4 满夯试验冲击能消耗和传递规律34-37
  • 3.3 单点冲击试验37-42
  • 3.3.1 试验方案37-39
  • 3.3.2 试验操作39
  • 3.3.3 单点冲击试验结果39-42
  • 3.4 土体整体密度变化及能量消耗规律42-43
  • 3.5 本章小结43-45
  • 第四章 冲击荷载加固红砂岩填土地基现场试验45-52
  • 4.1 概述45
  • 4.2 试验方案45-49
  • 4.2.1 工程概况45
  • 4.2.2 工程施工方案45-47
  • 4.2.3 试夯加固效果检测47-49
  • 4.2.4 冲击荷载加固效果分析49
  • 4.3 现场试验49-51
  • 4.3.1 现场试验结果49-50
  • 4.3.2 冲击荷载加固试验总结50-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2-54
  • 5.1 结论52
  • 5.2 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元;天水上磨水库磨拉石建造红砂岩的工程特性[J];甘肃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2 黄杰;;东常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处理方法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28期

3 江凌;;红砂岩地质段公路设计与施工[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03期

4 ;新垦红砂土田种稻夺高产的几项技术[J];科技简报;1978年19期

5 郑泽厚;鄂东南红砂岩棕红壤岗地的合理利用问题一以崇阳县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6 周美林;;红砂岩填石路基的沉降稳定特性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年03期

7 高社林;;皖南山区某高速公路红砂岩特性及其路基施工工艺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年03期

8 张锦纯;邓琳;;红砂岩路基施工技术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21期

9 安建林;;红砂岩分布区挖方路基处理与防护[J];科技资讯;2009年10期

10 唐红波;汪千;;浅谈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民营科技;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多文;熊承仁;;红砂岩的渐进崩解特性试验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王孟华;;红砂岩路堑边坡的水害与防治对策[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3 冯义卿;邓经国;陈国强;游思权;;红砂岩填筑路基的冲压补强探讨[A];2002年道路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邓觐宇;赵明华;;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5 孙敦华;;红砂岩对钻孔桩桩壁摩阻力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胡昕;洪宝宁;周宇泉;;从微细结构角度分析红砂岩的强度特性[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谢强;;扫描电镜下红砂岩破裂过程的连续观察[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刘燕;红砂岩再受不起风吹雨打[N];东莞日报;2009年

2 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丽谯楼:千年不语历沧桑[N];西江日报;2012年

3 黄建新 罗仲尤;红砂岩地带路基修筑技术获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02年

4 黄建新;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获重大突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张勇 陈景柏;以色列专家到修水指导裸露红砂岩综合治理[N];九江日报;2006年

6 杨辉柏 杨光华 鄢明民;科技创新铸坦途[N];湖南日报;2009年

7 罗仲尤 李璀 记者 李伦娥;湖南大学要做地方经济“助推器”[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肖尚德;恩施盆地红砂岩斜坡变形破坏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蒋建清;红砂岩粗粒土加筋挡墙力学机理和地震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周斌;湘西红砂岩顺层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和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0年

4 陆华;冲击荷载下红砂岩流固耦合的动力响应及损伤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龚囱;分级加卸载条件下红砂岩蠕变破坏声发射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6 宋立伟;西北地区冻结岩石力学特性及爆破损伤评价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清林;水对泥质红砂岩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贺其;红砂岩单轴加卸载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3 刘翰辞;娄衡高速公路红砂岩崩解实验及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4 高盼盼;冲击能在红纱岩土中的消耗及传递规律[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5 陈康;红砂岩蠕变过程中应变与声发射特性关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6 曾潇;低量级单点冲击能在红砂岩土中的传递与消耗规律[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7 余立群;瑞寻高速公路红砂岩的工程特性及边坡稳定性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8 彭华烨;湿热山区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9 吴川;膨胀性红砂岩边坡破坏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10 武永;温度/载荷作用下红砂岩损伤机理与声发射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冲击能在红纱岩土中的消耗及传递规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99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6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