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深圳市植被碳储量遥感估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06:56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碳循环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被称为“城市之肺”的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贮存库,因此,研究城市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遥感技术在精准林业当中的运用,利用国内外多种遥感数据源反演森林碳储量,尤其是建立高精度的城市森林碳储量估算模型已经成为有效、快捷的方法。本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区,以2014年Landsat 8和GF-1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布设168个样地,结合外业样地数据,分别基于两种遥感影像提取了 55个建模因子,其中包括各种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因子以及地形因子作为自变量,通过碳储量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后筛选合适变量,分别基于Landsat 8和GF-1遥感数据构建了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Radical Basis Function(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和Random Forest随机森林模型,进而估算该地区的森林碳储量,并得到研究区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图。通过多个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对进一步分析森林碳储量遥感获取更高精度的模型提供了确切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建立了 Landsat 8的深圳市碳储量遥感最佳反演模型。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建立的三种碳储量反演模型中,RBF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模型的拟合决定系数R~2为0.972,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精度最高,预测均方根误差为9.541(t/hm~2),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拟合和预测精度均最低,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R~2分别0.438,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2.871(t/hm~2)。(2)建立了 GF-1的深圳市碳储量遥感最佳反演模型。基于GF-1遥感影像建立的三种碳储量反演模型拟合和预测精度变化与Landsat 8呈现相同的规律,其中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精度最高,预测均方根误差为7.221(t/hm~2),适合应用于城市区域的碳储量估算;RBF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模型的拟合决定系数R~2为和0.974,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拟合和预测精度均最低,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R~2为0.667,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0.410(t/hm~2)。(3)基于Landsat 8的深圳市碳储量空间分布与分析。三种模型估算结果所反映的深圳市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植被覆盖度越高的地方,碳储量越大。东南沿海森林分布较广的地区碳储量大,中西部城市经济开发区碳储量小,与深圳市森林分布基本一致,说明碳储量与森林面积相关,可以通过扩大城市生态林面积,来提高城市的森林碳汇功能,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和城市生态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4)基于GF-1的深圳市碳储量空间分布与分析。空间分布特征与基于Landsat 8建立的三种模型的估算结果所反映的一致,但这三种模型估算的碳储量值大小和等级分布存在差异,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总体估算值最低,碳储量估计结果集中分布在0-60(t/hm~2)范围内,且估算结果中有负值出现,负值主要分布于中部建筑用地密集且植被覆盖较少或无植被覆盖处。(5)Landsat 8和GF-1遥感影像反演碳储量的结果比较。GF-1遥感影像的三种模型拟合决定系数R~2均高于Landsat 8,拟合效果更优,均方根误差分别比Landsat 8 低 1.461(t/hm~2)、1.140(t/hm~2)和 2.320(t/hm~2),表明 GF-1 遥感影像在反演城市森林碳储量的应用上优于Landsat 8影像。所以,GF-1遥感影像可以在城市森林碳汇定量遥感监测中应用。
【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2.2技术路线图逡逑Fig.2.2邋The邋methodological邋framework逡逑

影像,影像,碳储量,硕士学位论文


Landsat8影像大气?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7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光增云;;河南省森林碳储量及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6年04期

2 白彦锋;姜春前;鲁德;;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计量方法学及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05期

3 黄从德;张健;邓玉林;杨万勤;;退耕还林地在植被恢复初期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4期

4 白彦锋;姜春前;鲁德;朱臻;;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高志亮;马莉娅;;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6 白雪爽;胡亚林;曾德慧;蒋志荣;;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年10期

7 林清山;洪伟;;中国森林碳储量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6期

8 包艳丽;牛树奎;张国林;;天山云杉林碳储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9 续珊珊;姚顺波;;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的我国森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海玲;陈乐蓓;方升佐;孙启祥;;不同杨-农间作模式碳储量及分布的比较[J];林业科学;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牛丽君;代秀波;;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朱远辉;王树功;刘凯;邹建明;;基于遥感模型的河口红树林植被碳储量研究初探[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王金亮;王小花;岳彩荣;徐天蜀;;滇西北主要森林碳储量遥感信息估算模型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10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简菊芳;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年总价值10万亿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韩乐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价值评估是重要一步[N];法制日报;2010年

3 记者 朱广菁;2050年,我国“森林碳汇”当量增几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曹俊;森林投资成果有多少?[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严冰 陈雯婷;中国森林生态价值有多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姚正阳;西安城市绿地地上碳储量估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立武;五指山市林地景观格局及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丹;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森林结构与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5 张超;三峡库区森林碳储量估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侯燕南;亚热带4种典型生态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7 刘畅;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8 李海玲;平原农区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平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陶玉华;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刘恩;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动和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赵建萍;基于气候变化的特色果林碳储量估算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姜佳梅;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成熟龄的确定[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吕世颖;帽儿山实验林场生物量碳储量估测及其时空变化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周佳;水曲柳种源生物量与碳储量遗传变异及优良种源选择[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6 郭颖涛;大兴安岭北部林区主要树种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王秀琴;抚育间伐对落叶松和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王绪;杂种落叶松材性分析与高固碳家系选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彭娓;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乔木碳增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马俐;松嫩草原羊草草地的碳储量现状及其碳通量对刈割和氮添加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17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17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b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