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饶阳凹陷留西地区馆陶组地震沉积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18:12
【摘要】: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在层序界面识别的基础上,通过井震结合建立起全区等时地层格架,并将馆陶组划分为3个油层组、7个砂层组;在地震资料滤波处理的基础上,运用三维可视化、方差体、蚂蚁体、水平切片等技术,进行层位追踪和断层解释,并发现受工区内多条断层的控制,研究区基本格局为陷落式地堑;通过单井相和连井剖面相分析,识别出辫状河和曲流河两种沉积相类型,其中辫状河可划分出心滩、河道充填、道间滩地、道间洼地四种沉积微相,曲流河可划分出边滩、河道充填、天然堤、决口扇、废弃河道、河漫等微相;根据不同沉积微相在地震振幅、连续性、频率、内部反射结构等方面的反射特征,总结出强振幅-中低连续-中低频-空白型和中低振幅-中高连续-中低频-平行型等五种地震相类型。对原始地震数据体90°相位转换,使地震同相轴与岩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波谷同相轴对应砂岩,波峰同相轴对应泥岩;在相位转换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切片分析的结果,馆三段和馆一段上部的砂体分布范围大,多呈片状,而馆二段和馆一段下部的砂体分布范围小,多呈条带状;由馆陶组的7个砂层组提取多种地震属性发现,均方根振幅、弧长两种属性与岩性及砂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并用该两种地震属性对缺少井控制的区域进行砂岩厚度预测;通过分频解释发现,30Hz的地震资料上砂体响应最明显,但20Hz的地震资料有着清晰的河道形态;由地震反射特征、砂岩展布特征、砂岩碎屑组分特征、自然电位曲线齿化程度和区域背景的综合分析,认为留西地区馆陶组沉积时期存在南部、东部和西部3个物源方向。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馆陶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馆三段整体为辫状河沉积,Ng_3~3沉积时期物源供应最为充足,河道规模大且分布广泛;Ng_3~2沉积时期,物源供应减少,河道收窄;Ng_3~1沉积时期河道规模有所增大。馆二段以曲流河沉积为主,其中Ng_2~2为高弯度曲流河沉积,Ng_2~1为低弯度曲流河。在馆一段沉积早期和沉积晚期,其沉积类型有所不同,Ng_1~2为低弯度曲流河沉积,到了Ng_1~1沉积时期,物源供应增多,演变为辫状河沉积。结合局部构造特征、储盖层特征及其组合、沉积相特征,优选出Ng_3~2和Ng_2~2中的7个有利目标。
【图文】:

技术路线图,有利目标,沉积微相,平面


层数据为基础,并利用地震属性对缺少井的区域进行厚度预测,绘制各个砂度等值线图;最后综合以上工作,以砂层组为研究对象,绘制沉积微相平面展析其纵向演化。⑸ 有利目标预测根据成藏要素的分析,结合局部构造特征、储盖层特征及其组合、沉积相特有利钻探目标。 技术路线图本次研究以地质背景、岩心、地震、测井、油气显示等资料为基础,首先,合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其次,通过层位追踪和断层解释,精细构造解释;第三,应用 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属性分析、分频解积学技术手段,进行地震相平面展布研究,并结合相标志、单井相、剖面相规律、物源分析等,对馆陶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和纵向演化特征进行描述;以上研究成果和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有利目标预测。

位置图,馆陶组,细粒


5图 2-1 研究区位置图区地层发育特征陷中部的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积总厚度可达 5000m,自下而上依次段(简称沙四段)、沙河街组三段(简称沙三段)、沙河街组二段街组一段(简称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表 2-1)。陶组(Ng)以河流相沉积为主[27],地层厚 400m~450m,全区 50m 的砂砾岩,可以作为全区标志层。馆陶组可划分为 3 个亚含量高,,岩性以含砾粗砂岩、中细砂岩为主,细粒沉积主要为紫部细粒沉积增多,表现为中、细砂岩泥岩互层。整体上,馆陶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P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瑞菊;;馆陶组诗[J];诗选刊;2017年07期

2 俊生;;任丘馆陶组地热开发前景及低压注水试验通过省级评审[J];可再生能源;1988年01期

3 霍树义;馆陶组油藏小井距开发试验动态监测技术[J];地球物理测井;1989年02期

4 陈雷;朱孟高;李湘军;;王庄油田郑36井区馆陶组薄层油藏储层预测方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02期

5 曾萱;张宏国;赵婧;;渤海东部馆陶组岩性特征及成藏规律[J];海洋地质前沿;2017年11期

6 闫磊;谭守强;潘保芝;张平;刘玉梅;;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方法——以港北南翼区块馆陶组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毛庆玲,张传勤,雷利婧,张光伟,刘静;孤东油田馆陶组下段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关系研究[J];内江科技;2004年03期

8 范云,郭玉新,彭传圣,林荣丽;埕东凸起北坡馆陶组岩性油气藏储层特征及预测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04期

9 张善文,曾溅辉;断层对沾化凹陷馆陶组石油运移和聚集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J];地球科学;2003年02期

10 雷利婧,张博,刘世斌,毛庆玲,邹丽琼,丁白涛;孤东油田六区馆陶组下段油藏地质特征及挖潜方法[J];内江科技;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建华;;渤海海域断裂破碎带馆陶组富砂型相控储层预测新技术[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沈健;边宗斌;武佩良;;射孔技术在天津市滨海新区馆陶组热储层回灌工程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地热能开发利用与低碳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于洋;;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北坡馆陶组河流相地层测井相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李义曼;庞忠和;杨峰田;段忠丰;;北塘凹陷馆陶组地热水同位素与CO_2-EATER的可行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吉丰;尹太举;赵红静;;便携式元素分析在沉积中的应用——以渤海湾盆地馆陶组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6 靳宝珍;张子亮;刘斐;王曦;;天津市西南部地热利用浅析[A];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全洪慧;张章;张振杰;李栓豹;黄雷;;油田开发中后期对油气富集规律的再认识及意义——以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为例[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8 段九春;贺清;;渤海海域上第三系河流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9 张友;周心怀;杨波;王飞龙;王军;王粤川;;沙垒田凸起东段油田群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10 庞忠和;杨峰田;李义曼;段忠丰;;馆陶组咸水层与二氧化碳的相互作用及其地热利用与碳封存意义[A];地热能开发利用与低碳经济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四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吴岗;攻克“馆陶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张玉立;胜利浅海:大调整孕育大作为[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胡丽莉;大港房32—38井获高产[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林毅 张厚淼 许晓凤;垦东北部含油层系露“芳容”[N];中国石化报;2012年

5 记者 张可春 王金法;胜利油田勘探首季捷报频传[N];中国石化报;2002年

6 王金法;胜利油田生产经营再创新高[N];中国石化报;2004年

7 记者 何宏芳 通讯员 江涛;“沉睡井”复产增油逾5000吨[N];中国石油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喜新;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晨旭;饶阳凹陷留西地区馆陶组地震沉积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魏冰;东营凹陷尚店油田尚二区馆陶组—沙一段油藏地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张军鹏;南堡2-3区馆陶组储层特征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4 魏赞;冀中饶阳凹陷留北区块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叶俊红;埕岛油田馆陶组提液技术研究及效果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周杰;东辛油田馆陶组稠油热采技术适应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傅巍;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组隔夹层识别与表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张震;孤东油田二区馆陶组下段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赵季初;山东省德州市城区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唐佳;C油田馆陶组底水油藏开发后期调整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08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08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2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