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晋冀蒙交界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

发布时间:2020-06-11 21:05
【摘要】:本文以晋冀蒙交界区作为研究区,在现有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震害数据统计、房屋结构调查、人口规模估算,对模型中的理论评估结果加以修正,构建研究区农村房屋建筑易损性矩阵、预测人口未来发展规模,进而修正区域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结果,为震后应急提供参考。首先,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常用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评估方法及相应特点,以及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的重要意义。其次,根据收集到的《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汇编》和1989-2016年晋冀蒙交界区成灾地震的震害记录和相关数据,采用半经验-半理论法,对农村房屋结构进行归类分析,给出低烈度下各类房屋的震害矩阵。采用贝塔概率密度函数拟合方法,对震害矩阵中结构破坏比的概率密度分布进行拟合,获得高烈度下各破坏等级的概率值,最终构建区域完整的震害矩阵。再次,根据人口统计年鉴,获得了2000-2015年的区域常住人口情况,利用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s模型分析和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研究区未来人口规模进行了预测。最后,综合考虑建筑物易损性和人口变化,对现有理论预评估结果加以修正,并通过历史地震震例对该修正方法进行了检验。在建筑物易损性方面,与南北地震带地区和我国整体各类房屋建筑震害情况相比,晋冀蒙交界区各烈度下不同建筑结构震害情况均较为严重;经贝塔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所得破坏概率整体上符合破坏比分布特征,所得结果更接近研究区建筑物的震后真实破坏情况,可用于未来震害预测工作;人口分析显示未来五年人口仍呈增长的状态;预评估结果显示,这一区域相比过去,如发生6.5级地震,同等烈度下的大部分地区抗震能力仍较弱,地震风险较高。
【图文】:

晋冀蒙交界区,历史地震


晋冀蒙交界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失。 选题背景及意义晋冀蒙交界区地处山西地震带北部(东经 111°~115°,北纬 38.5°~41.5°)是山西地震带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震源浅、震害重的特点,历史上曾 级以上地震 33 次,其中 7 级以上强震 2 次,是华北地区的强震集中区域之一;特别是有仪器记录以来,这一区域先后发生 1976 年和林格尔 6.2 级、1989、1991、1999 年大 6.1、5.8、5.6 级、1998 年张北 6.2 级地震,给这一地区造成极其严重的房屋灾害。然而998 年张北 6.2 级地震后,整个华北地区一直处于 6 级缺震状态(图 1-1),尤其是晋冀地区是中国大陆 7 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地段(M7 专项工作组,2012),,已被列为全重点监视防御区。

工作流程图,工作流程图


影响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结果的因素包括地震影响场圈定、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建筑物易情况、人口数据等。实际工作中发现,因地震影响场的展布方向不准确造成评估结果不的情况占 50%以上。然而,地震影响场的展布情况需要在震后根据构造背景、震源机制及余震分布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调整,故本文中着重通过修正建筑物易损性矩阵和人口础数据进行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研究。本文将晋冀蒙交界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地震灾害损失预评究。在每个设定地震点上,进行 5.5、6.0、6.5 三个震级的计算,给出相应预评估结果。为:首先统计晋冀蒙交界区所有地震震害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其次对研究区房屋结构进行划分,对已有资料和数据进行系统整理,给出各类房屋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和易损性,替换现有模型中的矩阵。对现有系统内人口数据进行修正,给出人口修正系数。利用后的模型,计算获得晋冀蒙交界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结果,并与致死性模型结果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工作流程图如图 1-2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斌;王飞剑;;基于抽样数据的山西北部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科学;2016年04期

2 魏艳旭;刘晓丹;贾军鹏;;基于GIS的地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设计与实现[J];山西地震;2016年02期

3 甄盟;杨斌;;基于抽样调查的山西省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研究[J];山西地震;2015年04期

4 安基文;徐敬海;聂高众;白仙富;;高精度承灾体数据支撑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J];地震地质;2015年04期

5 郑树平;程紫燕;高翔;路尧;徐博;;山西区县地震应急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科学;2015年05期

6 吴绍洪;靳京;郑景云;;中国地震灾害中“伤亡比”指标的估算[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7期

7 李媛媛;苏国峰;翁文国;袁宏永;;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研究[J];灾害学;2014年02期

8 张凌;李亦纲;聂高众;王建军;;北斗系统在地震灾情监测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与减灾;2014年01期

9 徐敬海;聂高众;;面向智能应急的地震应急决策知识[J];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03期

10 李成帅;杨建思;田宝峰;姜旭东;徐志强;;四川芦山7.0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快速评估[J];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小红;基于地震空间信息网格的震害损失快速评估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素平;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与地震烈度判定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2 郭宁;南北地震带具有区域特殊性的典型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本文编号:2708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08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a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