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直流电阻率法在洋戴河平原海水入侵识别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7-05 12:34
  海水和淡水之间的显著电性差异使得直流电阻率法可用于识别和监测海水入侵。洋戴河平原不同海水入侵程度含水层,其电阻率呈现出显著分异,一般规律为:严重入侵(<5Ω·m),轻度入侵(5~13Ω·m),未入侵(13~150Ω·m)。结合水文地质钻孔资料,依靠含水层电阻率分布识别海水入侵。结果表明,洋戴河平原部分地区海水入侵进程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由于农灌开采地下水导致6月海水入侵程度较为严重,3、11月海水入侵程度相对较弱。研究区滨海浅层地下咸水(微咸水)区主要分布在河道两侧,并向周围抽水灌溉区发展,其主要来源是海水沿河床入侵后形成的混合咸水以及灌溉回归水。现有的措施已经对海水入侵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减缓作用,但仍需加强典型地段的防治。 

【文章来源】:海洋地质前沿. 2020,36(08)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直流电阻率法在洋戴河平原海水入侵识别中的应用


研究区地质图

视电阻率,含水层,溶解性,地下水


对于纯净的、无泥质且百分百含水的砂岩,其电阻率与孔隙水TDS成反比,比例系数为地层因子F[22],此时阿尔奇公式简化为ρs=FC-1。依据秦皇岛水文地质大队在该区测定的砂质含水层视电阻率值(ρs)及同一点位钻孔水质分析资料中TDS(C)值,回归分析可得ρs=12.82 C-1(图2),可决系数R2为0.95。一般使用Cl-和TDS作为划分海水入侵程度的指标,参照前人的划分结果[24-25],结合上述地层视电阻率与地下水TDS之间的关系,可以给出研究区如表2所示的海水入侵程度与含水层视电阻率之间的关系。这也与其他[8-11,26-27]滨海第四系松散沉积环境中地层视电阻率变化规律相似。

剖面图,测线,视电阻率,水文地质


S2测线2002年3月监测结果显示(图4),表层(AB/2<10 m)和深层(AB/2>100 m)存在极高阻区(>150Ω?m),分别是包气带和基岩的电测反映,测点33以北,中间层(AB/2=50 m)为代表淡水含水层的中高阻区(13~150Ω?m),沿测点33以南至测点38中间层视电阻率急剧减小至极低阻(<5Ω?m),极低电阻率出现在浦河河床深处,这种明显的变化指示出了海水沿浦河剖面向上游入侵的距离,约为5 km。33测点距离枣园水源地最近,枣园的抽水活动致使该处咸水有扩散的趋势。图4 S2测线视电阻率拟断面图(2 002年3月)和测线偏西20°方向水文地质剖面Ⅱ-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球物理技术在识别海(咸)水入侵界线中的应用——以莱州湾冲洪积扇区为例[J]. 刘宏伟,黄忠锋,郭旭,陈社明,杜东,苏永军,马震.  海洋地质前沿. 2016(09)
[2]高密度电法在莱州湾海水入侵调查中的研究与应用[J]. 何玉海.  海洋环境科学. 2016(02)
[3]用氯和氢氧同位素揭示洋戴河平原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J]. 章斌,宋献方,郭占荣,赵肖,韩冬梅,肖国强,杨吉龙,刘明清.  环境科学学报. 2013(11)
[4]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水入侵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J]. 臧文学,刘文军,郭巨,张显.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0(04)
[5]秦皇岛洋河-戴河沿海平原海水入侵数值模拟分析[J]. 左文喆,杨燕雄,董军义,梁敏.  自然资源学报. 2009(12)
[6]秦皇岛洋河-戴河冲洪积平原第四系含水层海水入侵机理分析[J]. 杨吉龙,韩冬梅,肖国强,潘桐.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9(02)
[7]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J]. 黄磊,郭占荣.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02)
[8]深圳南山区海水入侵综合研究[J]. 罗文艺,靳孟贵,刘延锋,欧阳正平.  海洋地质动态. 2007(09)
[9]秦皇岛市洋河、戴河滨海平原海水入侵的控制与治理[J]. 韩再生.  现代地质. 1990(02)
[10]洋河、戴河冲洪积平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韩再生,高恩厚.  勘察科学技术. 1988(04)

博士论文
[1]秦皇岛洋戴河平原海水入侵调查与研究[D]. 左文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本文编号:3266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266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8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