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北京上空低中间层逆温层现象探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19:53
【摘要】:一直以来对北京上空中间层底部大气的温度探测较少。中间层逆温层是指发生在中低纬度区域中间层底部垂直厚度为~10km的逆温层,通常在逆温层下层出现正的温度垂直梯度。自40年前被首次报道后,此现象被各类设备频繁观测到。这一现象在冬半球中纬度发生得尤为频繁,观测显示此现象具有几千km的水平尺度。它可以通过影响发起稳定性、垂直混合、能量输送来影响中层大气动力过程。中间层逆温层现象通常发生在两个不同的高度:~70km(称为低中间层逆温层)和~95km(称为高中间层逆温层)。低中间层逆温层可以由瑞利激光雷达与卫星设备观测得到。本文首次研究了北京上空低中间层逆温层。北京延庆子午工程瑞利激光雷达(40.47°N,115.97°E)在2012年1月-2月,2012年5月-2013年4月持续探测。本文详细介绍了此激光雷达系统与温度数据及其误差反演方法。通过数据筛选,去掉因天气原因、误差精度原因、仪器精度原因造成的不准确数据,最终得到了141晚北京上空60-80km处的测温数据。数据时间分辨率为25min,垂直分辨率为384m。本文对其中的低中间层逆温层现象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在141天的有效温度数据中,共观测到92个低逆温层现象。北京上空低中间层逆温层的平均逆温幅度为23.4K,平均垂直尺度为4.78km,逆温层底部平均高度为68.2km。其中,垂直尺度为3km的逆温现象发生频繁,且平均水平尺度较大,在低中间层逆温层现象分析中不应略去。此外,未发现垂直尺度大于10km的低层MIL现象。逆温幅度≥25K的数据主要集中在冬季,逆温幅度极大的低中间层逆温层也出现在冬季。我们还发现,逆温幅度≥25K的低层MIL现象在春、夏出现频次最低,秋季出现频次相对略高。其中,有约2/3存在逆温层底(顶)部随时间垂直传播现象。其中有47个低层MIL现象是向下传播的,有12个低层MIL现象是向上传播的。其中,在3个特殊现象中,先向下传播后向上传播。我们还观测到了6个双低层MIL现象。其中,有3天的双低层MIL现象上下两层无明显随时间垂直传播现象,还有3天的双低层MIL现象存在上下两层随时间垂直传播。2012年12月17日的双低层MIL个例中,低层逆温层逐渐消失,高层逆温层逐渐扩大。同时,高层逆温层、低层逆温层均向下传播,传播速度分别为610m/h,460m/h。2013年02月08日的双低MIL个例中,高层逆温层逐渐消失,低层逆温层逐渐扩大。此外,高层逆温层向上传播,低层逆温层向下传播,传播速度分别为512m/h和263m/h。2013年02月18日的双低MIL个例中,低层逆温层一边以1300m/h快速向下传播一边逆温幅度增大,达到极大值后分割出一个弱的浅薄的高层逆温层。经过几小时,两个逆温层一同衰减消失。对比发现,这些双低层MIL现象的垂直传播速度差异很大。物理成因还需进一步分析。推测其垂直传播现象可能与局地重力波有关。本文主要对对北京上空低中间层逆温层现象做了整理,并与其它研究者的观测成果进行了对比,首次发现了北京上空低中间层逆温层现象的特性。此外,本文整理了海南富克(19°7′N,109°7′E)流星雷达数据与海南海口(19°30′N,109°5′E)钠荧光激光雷达探测数据。发现了一个被两仪器同时探测到的垂直波长为8km的中层大气重力波的现象。并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晓宾;孙树计;陈春;陈金松;许正文;;青岛上空中层大气密度和温度的激光雷达探测[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2 史东波;韦峰;张宇;王连忠;姜秀杰;刘波;;子午工程气象火箭探空仪及其探测结果[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3 程永强;胡雄;徐丽;闫召爱;郭商勇;;钠激光雷达在临近空间探测方面的最新进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S3期

4 吕洪方;易帆;;利用瑞利激光雷达和无线电探空仪观测数据对武汉上空重力波特性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5 彭勇刚;陈泽宇;陈洪滨;王振会;;利用HRDI/UARS资料分析东亚区域中层大气纬向风气候特征[J];空间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6 陈皓,易帆;武汉上空对流层与平流层大气密度和温度探测的初步结果[J];空间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7 郑文钢,李洪钧,杨国韬,龚顺生;武汉上空大气密度温度的激光雷达探测[J];大气科学;1999年04期

8 龚顺生,曾锡之,薛新建,郑文钢,胡志林,贾汉春,张海枝,刘谊平;中国武汉上空钠层的首次激光雷达观测[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97年04期



本文编号:2741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41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9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