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7 04:21
  潭江流域的城乡聚落发展是广东城乡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一些特殊之处。该地区的聚落发展史与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步推进,基本传承了岭南广府文化。从探索聚落发展史和当地特色的角度看,潭江流域的城乡聚落形态对研究地方性城镇空间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价值。 该课题研究属于聚落发展史和空间形态研究范畴,目的在两方面:希望以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研究为契机,探索能用于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理论方法,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希望能补充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空白,尝试探索聚落形态演变的法则。 第一章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采用城市形态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在学习和了解与聚落形态相关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根据城乡聚落形态的特性,将形态分解为边界、面状要素、线状要素、点状要素及自然物等五类形态要素。再将五类形态要素按功能细分成若干内部元素。这样组成两层面的元素与要素结合的内部分析框架。同时,为更好地研究城镇的空间形态,将Conzen学派的“市镇平面分析”方法与传统的“点、线、面”方法相结合,并根据实际的研究条件,建立“街道网、用地布局、建筑形态”的研究框架。此...

【文章页数】:3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聚落的概念
        1.2.2 形态的涵义
        1.2.3 空间形态
        1.2.4 聚落形态
        1.2.5 城市、墟镇、村落的概念
    1.3 研究对象、目标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1.3.2 研究的历史时段
        1.3.3 研究目标
        1.3.4 研究方法
    1.4 聚落形态研究的理论综述
        1.4.1 聚落形态的理论研究
        1.4.2 聚落个案研究
        1.4.3 聚落发展史研究
        1.4.4 区域城乡发展理论
        1.4.5 人文地理学理论
        1.4.6 潭江流域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分析框架
            1.5.2.1 引入“人地系统”理论,构建外部因素分析框架
            1.5.2.2 潭江流域聚落形态要素和内部元素体系
            1.5.2.3 构建用于城镇的“街道网、用地分布、建筑特征”空间形态分析框架
        1.5.3 潭江流域聚落形态的研究方案
    1.6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空间分布
    2.1 潭江流域及其文化溯源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人文地理条件
            2.1.2.1 潭江流域的古人类文明
            2.1.2.2 土著民族及其文化特征
            2.1.2.3 广府文化与广府民系
    2.2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
        2.2.1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聚落起源期
        2.2.2 第二阶段:秦汉至隋朝——聚落孕育期
            2.2.2.1 “秦平定南越”成为汉人进入潭江流域的起始
            2.2.2.2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割据”在潭江流域形成建县热潮
            2.2.2.3 隋朝的“郡——县”制度产生了新会和恩平两个发展核心
        2.2.3 第三阶段:唐宋元时期——聚落发展期
            2.2.3.1 唐开凿大庾岭道是潭江流域发展重心东移的始因
            2.2.3.2 宋元之战形成汉人迁入潭江流域的第二次高潮
        2.2.4 第四阶段:明清时期——聚落的繁盛期
            2.2.4.1 明清官府的开发政策,引来第三次移民高潮
            2.2.4.2 政治与军事职能的加强促使“城”的出现
            2.2.4.3 陈白沙与江门学派的出现,标志着城乡文化中心的产生
            2.2.4.4 “迁界令”的打击
            2.2.4.5 清中后期的“土客械斗”使农村衰退
        2.2.5 第五阶段:民国时期—聚落由盛转衰期
            2.2.5.1 梁启超与西风东渐对潭江流域城乡影响至深
            2.2.5.2 陈济棠的“实业兴邦”政策与潭江流域城乡的近代化建设
            2.2.5.3 华侨与近代侨乡的繁荣
            2.2.5.4 日军侵华是城乡聚落的衰败期
        2.2.6 第六阶段:新中国—聚落发展的高峰期
    2.3 唐以后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
        2.3.1 唐宋元时期:“点—轴”结构的城乡聚落
            2.3.1.1 “县-村”两级建置的城乡体系
            2.3.1.2 原始农业与先进产业并存的经济空间格局
            2.3.1.3 “汉进越退”的民族空间分布
            2.3.1.4 工字形的驿道线路
            2.3.1.5 东西聚集,沿江扩散的“点—轴”城乡空间分布
        2.3.2 明清时期:均匀扩散的城乡聚落与“文化孤岛”
            2.3.2.1 “城—墟—村”的城乡体系
            2.3.2.2 东部率先兴起新兴产业并幅射中部
            2.3.2.3 民族、民系矛盾产生的地域对立和文化孤岛
            2.3.2.4 以县治为中心的放射网状交通线路
            2.3.2.5 多中心均质分布的城乡空间格局与“文化孤岛”并存
        2.3.3 民国时期:第二次“点—轴”结构的城乡分布
            2.3.3.1 “县—镇—村”的城乡体系
            2.3.3.2 洋关与华侨促成江门之掘起东部
            2.3.3.3 西方外来文化与城乡空间变化
            2.3.3.4 潭江流域交通走廊的形成
            2.3.3.5 第二次“点——轴”结构形态的城乡分布
        2.3.4 建国后:“点-轴”渐进式扩散的城乡格局
            2.3.4.1 树枝状交通网引起的聚落分布变化
            2.3.4.2 现代工业与城镇化发展,加剧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2.4 潭江流域的城乡体系与聚落类型
        2.4.1 城乡聚落体系的层级结构
        2.4.2 宋朝以后的网络状城乡经济体系
        2.4.3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聚落类型
    2.5 潭江流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特点
        2.5.1 聚落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
        2.5.2 聚落发展的特点
    2.6 城乡聚落发展与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潭江流域的城市发展及形态演进
    3.1 城市发展与形态演进的主导因素
    3.2 源于“城”的城市:会城
        3.2.1 宋元会城:汉人初治与无“城”的县治
            3.2.1.1 开放的县城空间
            3.2.1.2 向西发展的县城空间
        3.2.2 明清会城:“皇、神、人”的网络空间
            3.2.2.1 会城的天时与地利
            3.2.2.2 筑“城”与城的形成
            3.2.2.3 西周营国制度与县邑形制的会城空间
            3.2.2.4 城市功能完善与新旧城职能分区
            3.2.2.5 “皇权—儒学—先神”社会与多中心空间体系
            3.2.2.6 宗、社结合的居民组织空间
            3.2.2.7 小农商品业经济产生的“街——市”两级商业空间
        3.2.3 民国会城:商业带来的城市更新
        3.2.4 建国后的会城:工业化发展促使城区空间南展
    3.3 源于“草市”的城市:江门
        3.3.1 明清江门:草市的发展与商业城镇的形成
            3.3.1.1 商业型城市形成的途径
            3.3.1.2 小农经济催生的“江门墟”
            3.3.1.3 中原文化传播与书院、寺庙
        3.3.2 民国江门:商业贸易与空间“聚”、“散”
            3.3.2.1 陈济棠管治期的实业发展与商业街区扩建
            3.3.2.2 商贸活动的“聚”与带形城市结构
            3.3.2.3 商贸活动的“散”与行业分段的街道形式
            3.3.2.4 港口贸易形成的新功能区:北街
            3.3.2.5 中西文化融合与两种中西合璧式建筑
        3.3.3 建国后的江门:河港经济促成的空间对接
    3.4 江门、会城的空间融合
        3.4.1 北展南拓、沿江出海的“H”型空间发展
        3.4.2 向南拓展的产业用地布局
        3.4.3 “五纵五横”的网络状城市道路骨架
        3.4.4 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分布上的“密”与“疏”
    3.5 城市空间形态的点、线、面变化与趋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潭江流域墟镇的空间原型与嬗变
    4.1 潭江流域的墟镇概况
        4.1.1 墟镇的意义
        4.1.2 潭江流域墟镇产生的条件
    4.2 潭江流域墟镇的组织结构
        4.2.1 行政体系与墟镇圈
        4.2.2 市场体系与经济圈
        4.2.3 墟镇圈与经济圈的叠合
    4.3 政、军中心的发展与空间演化
        4.3.1 政镇:恩城
        4.3.2 兵屯:苍城
        4.3.3 卫城:广海
    4.4 商业墟镇的发展及其形态演化
        4.4.1 水陆交通节点:三埠
        4.4.2 水道交通节点:赤坎镇
        4.4.3 汀江边的股份制墟市
    4.5 潭江流域墟镇形态的原型与嬗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潭江流域的传统村落
    5.1 潭江流域村落的概况
    5.2 广府民系村落
        5.2.1 传承“耕读文化”的歇马村
            5.2.1.1 扇状的住宅群与水塘
            5.2.1.2 梳式的巷道
            5.2.1.3 耕读家族的标志物
            5.2.1.4 歇马村梳式形态的成因与特征
        5.2.2 多姓聚居的良溪村
            5.2.2.1 因地制宜的两大组团
            5.2.2.2 叶脉状的巷道网
            5.2.2.3 封建礼制的标志物
            5.2.2.4 梳式单元拼接的树叶状平面特征
    5.3 渔业村落:卫民村
        5.3.1 双套长方形村落平面
        5.3.2 渔村的巷道与岸线
        5.3.3 渔村的公共场所
        5.3.4 渔村住宅的特点
        5.3.5 卫民渔村的形态特征
    5.4 华侨新村:耀华坊
        5.4.1 十座洋楼的平面布局
        5.4.2 巷道及簕竹墙
        5.4.3 碉楼取代宗祠,成为空间标志物
        5.4.4 居庐的建筑特点
        5.4.5 耀华坊的形态特征
    5.5 “文化孤岛”的山村
        5.5.1 新旧绿护屏村的平面布局
        5.5.2 新村的巷道与排水渠
        5.5.3 客家“锁头屋”
        5.5.4 绿护屏客家山村的形态特征与成因
    5.6 “浮家泛宅”的疍民及其居住形态的演变
        5.6.1 没有固定形式的疍民“聚落”
        5.6.2 现代“干栏”:松皮屋
    5.7 自然条件与村落空间
        5.7.1 地形地貌与村落界面
        5.7.2 生产方式与开敞空间
    5.8 传统文化与村落空间
        5.8.1 堡甲制与村落群
        5.8.2 村规民约与村落空间控制
        5.8.3 家族聚居与居住空间
        5.8.4 民间信仰与祭祀空间
        5.8.5 华侨文化与空间转型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潭江流域传统聚落的特色元素
    6.1 城镇传统居民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建筑
        6.1.1 城镇传统居民区的结构形式
        6.1.2 传统住宅建筑
        6.1.3 骑楼屋
    6.2 茶楼与茶楼文化
        6.2.1 茶楼溯源
        6.2.2 茶楼的档次与饮食文化
        6.2.3 茶楼的经营方式
        6.2.4 茶楼的分布
        6.2.5 茶楼的装饰与布局
        6.2.6 茶楼文化
    6.3 村落的特色元素
        6.3.1 巷道
        6.3.2 水道与河涌
        6.3.3 水塘
        6.3.4 广场与塘基
        6.3.5 桥
        6.3.6 井与井台
        6.3.7 围栏
        6.3.8 塔与炮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7.1 影响潭江流域各级城乡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7.2 潭江流域区域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立意
        7.2.1 潭江流域城乡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7.2.2 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
        7.2.3 区域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立意
    7.3 城市空间的科学发展
        7.3.1 城市空间的集约化
        7.3.2 城市交通的公交化和快速化
        7.3.3 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与制度保障
    7.4 墟镇发展是潭江流域城镇化的合理之路
    7.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772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772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c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