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劳动学论文 >

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08:25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协同共生的时期,任何区域的生产要素都要跨区域流动,不能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独立存在,必须融入到大区域发展中,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空白区的省际边界区域也被纳入到了大区域经济发展的网络中,省际边界区域即是省际经济和政策的交汇处,又是区域间频生摩擦的地方,协同统筹的难点多,难度大,是目前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力资源开发的协同,区域经济协同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何进一步强化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使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成为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在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及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形象揭示出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在各系统要素的作用下,实现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过程。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提出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三个子系统模型: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对象、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环境、人力资源协同开发主体。基于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解释结构模型及相关文献研究,构建了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通过调查问卷,主要利用SPSS statics17.0和AMOS17.0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协同开发效益由投资效益和配置效益两个维度构成。协同开发环境由宏观政策引领、区域经济差异、制度完善程度、区域文化差异四个维度组成,协同开发环境对协同开发效益具有正向的影响,但是不同的维度对协同开发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协同主体特质由协同开发意愿和协同开发能力组成,协同主体特质对协同开发效益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并在协同开发环境与协同开发效益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其中区域文化差异对协同开发能力并不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协同对象特质由人力资源结构与人力资源质量两个维度构成,它在协同开发环境与协同开发效益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对协同主体特质和协同开发效益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本文通过构建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解释结构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不仅仅用实证分析替代了质性分析的不足,而且注重揭示了人力资源协同开发主体是如何利用各要素,冲破省际边界的阻碍因素,实现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目标的过程。研究结果对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提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文】:

协同开发,省际边界,结构方程,协同环境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究思路及技术路线文的基本思路为,首先提出研究问题,明确研究对象;然后在区域人力资源协综述及借鉴国外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基础上,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省际边界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梳理出协同主体、协同环境、协同对象三个系统,为后文界区域协同开发的概念模型奠定一定的基础,基于构建的概念模型,通过结构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证实所有因素之间的结构方程关系。文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

省际边界,协同开发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调控及市场来助推省际边际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进展。在此,我们将“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主体要素”作为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主要输出口,因此,将其作为主要要素考虑。K.B. Antwi,F.Analoui(2008)主要研究指出政府对企业、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59】。本研究为简化运算流程,在建立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邻接矩阵后,使用 MATLA 编制程序,经过 4 次迭代运算,得到影响因素可达矩阵和最终的分级结构。3.2.3 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 ISM 模型分析利用 MATLAB 运行结果,绘制出“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分级递阶模型”据此我们建立了“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解释结构模型”,见图 3-1。“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解释结构模型”含 30 个要素。模型形象演示了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培养主体如何克服省际边界区域间阻碍因素,合理进行市场资源的配置实现人力资源协同开发过程的,同时,该模型也展现了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从着手到产出的全过程,,为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4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莉平;;企业间关系网络嵌入对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战略协同能力为中介变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24期

2 佟林杰;孟卫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人才共享模式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02期

3 贺林均;;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系统性思考[J];商业时代;2013年23期

4 罗文健;王斌;;成渝城市群人才一体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年13期

5 张同全;高建丽;;区域一体化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研究——基于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耦合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4期

6 钱士茹;王丽霞;;战略人力资源的协调开发机制研究——基于不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的比较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张同全;高建丽;;环渤海区域一体化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11期

8 贾淑冰;;试论人力资源配置及其作用与模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4期

9 刘乃刚;刘艳;;“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年04期

10 孙容容;魏江茹;许菁;;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明星;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时雄;中部区域战略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赵晓慧;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度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3 张丽;沪皖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4 张佳茹;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环境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5 左瑞;区域战略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汪晏伊;地方政府视角下的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何尔佳;中国西部人力资源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8 吴丹丹;区域合作视角下的长三角人力资源一体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常新鑫;长株潭人才开发一体化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陆云霞;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11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2611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4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