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劳动学论文 >

延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20:27
【摘要】: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己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延迟退休年龄的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压力仍然较大,“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突出,一些学者和民众担心,延迟退休年龄会挤压年轻人的就业空间。因此,需要在综合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的基础上,探讨延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退休年龄政策的现状,指出了退休年龄政策存在的年龄偏低、行业区分度低、缺乏弹性等方面的问题;然后以2010年为基期,用人口统计方法和弹性预测法,预测了2015-2050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状况,发现2020年前后我国将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问题,得出应当提前采取措施应对未来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运用劳动经济学理论,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延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劳动供给曲线下延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同影响。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行业对老年劳动力的需求,认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贸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是四类较为适宜老年人就业的行业。提出了实行区分不同行业的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以及加大退休年龄弹性的政策建议,并且对应当采取的相应配套措施做出了论证。
【图文】:

三次产业,总值,增加值,比重


增加值占 GDP 比重持续下降,2009 年以后持续低于 10%;第二产的比重相对稳定,保持在 45%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 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了 45.5%。,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不可逆转,第一产业占经济比重将维,第二产业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占据很大比重,而第三产业将在更长地位。这种格局的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一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础建设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如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设将带动建筑业、制造业等的发展,而这些建设完成之后长期发,更多的属于第三产业;二是经济发展初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生产活的第三产业部门进行。应该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产业已经中国经济增长率放缓,各个产业的回落速度是不一样的。

劳动年龄人口,人口比重,劳动参与率


图 3.2 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 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参与率决定了劳动供给水平。劳动参与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反映整个龄人口就业强度的指标”[48]。预测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的方法有主要两种:一是根据统计数据得到历史上的劳率,并假设未来劳动参与率按某种趋势变化[37][49],这种方法相对缺乏对劳动参与内在原因的分析;另一种方法是在具体分析人口年龄结构、青少年受教育水平等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劳动参与率作出预测[50],这种方法较为细致,在正确分析劳率变动内在原因的基础上,更加吻合未来发展趋势。(1)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根据历年统计年鉴,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参与率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增文;;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支出与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J];保险研究;2010年01期

2 林义;关于我国退休制度的经济思考[J];当代财经;1994年01期

3 张明丽;李方;秦笑梅;;我国退休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4 李姚姚;;效应测算与方案设计:中国城镇职工退休年龄延迟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唐诗;寿志敏;;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延长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6 蔡f ;都阳;;工资增长、工资趋同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学动态;2011年09期

7 吉祥;王裕明;余伶;;延长退休年龄必要性的经济学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06期

8 刘万;;延迟退休一定有损退休利益吗?——基于对城镇职工不同退休年龄养老金财富的考察[J];经济评论;2013年04期

9 刘长庚;张松彪;;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缴费率应降低[J];经济纵横;2014年12期

10 柳清瑞,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婕;中国劳动参与率的现状分析及预测[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70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2670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d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