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理论演进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8 22:55
  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进行了人才理论探索。其进程分为三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前,邓小平率领全党适应开启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大刀阔斧地在人才理论上拨乱反正,创建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突出特征的专业人才观,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开局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江泽民率领全党正确分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所引发的国际国内人才格局的新变化,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深入进行,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出了创新的人才观。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率领全党积极应对金融风暴等世界经济风险,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科学人才观。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有四个突出特点:时代性,即与时俱进,不断借鉴汲取了当代世界各国先进人才理论的最新有益成果;实践性,即直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需要并在这个实践中不断发展;科学性,即全面揭示了当代中国人才的成长规律;人民性,即以中国人民为理论主体,集中反映并升华人民的人才意识。新时期中国共产...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理论演进条件
    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2.1.1 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需要
        2.1.2 坚持改革开放以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2.1.3 坚持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2.2 新时期党的人才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马列主义人才思想构成一般理论基础
        2.2.2 毛泽东的人才思想构成直接理论来源
        2.2.3 中国古代优秀用人思想提供支撑条件
    2.3 新时期党的人才理论形成的国际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理论演进过程
    3.1 邓小平的专业人才观
        3.1.1 在人才地位上突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3.1.2 在人才标准上提出专业化标准
        3.1.3 在人才培养上提出重点培养现代化需要的专门人才
    3.2 江泽民的创新人才观
        3.2.1 江泽民对创新的认识
        3.2.2 人才地位上突出强调创新人才的作用
        3.2.3 人才培养上强调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3.3 胡锦涛的科学人才观
        3.3.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3.2 人人都可以成才
        3.3.3 以人为本的观念
        3.3.4 党管人才的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理论特点及其价值
    4.1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特点
        4.1.1 鲜明的时代性
        4.1.2 高度的实践性
        4.1.3 突出的科学性
        4.1.4 明确的人民性
    4.2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价值
        4.2.1 推动了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
        4.2.2 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
        4.2.3 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江泽民培养创新人才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苏亮乾.  高教论坛. 2006(04)
[2]邓小平人才思想的鲜明特色[J]. 苑申成.  党建研究. 2004(08)

博士论文
[1]人力资源价值评估问题研究[D]. 张玲.华中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D]. 吴志敏.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31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631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b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