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 ——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式微的多维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09 07:41
  本研究主要回答三个问题:其一,究竟什么样的人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大学教师之间呈何种关系?其二,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批判精神式微的成因与机理何在?其三,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精神如何复归? 针对此三大问题,定位于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并以学理探究为重心;主要采用了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间接“实证”分析法,必要的发展分析法等方法。 研究结论如下:“知识”与“理智”是中西“知识分子”叙事逻辑起点上的分水岭;“知识分子”一词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三重理解,狭义专指那些“具有社会公共关怀意识,并运用智识进行社会批判的人”;从此经典理想化知识分子概念出发,则大学教师已越来越远离“知识分子”的角色与精神,尽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理应肩负其职。 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式微,究其成因,意识形态话语转型,传统革命的阶级基础变化与知识阶层的“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身份,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知识人与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大学教师队伍的阶层化及其教师管理政策,构成其政治上的成因。“看不见的手”——市场的商品逻辑,学术生产的专业化,“文化工业”“社会水泥”般的集体无意识屏障...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何谓“知识分子”
    第一节 西文“知识分子”一词的三大源头
        一、俄语词“(?)”
        二、法语词“intellectuel”
        三、英语词“intelligentsia”与“intellectual”
        四、对知识分子西文用法的几点小结
    第二节 中文“知识分子”歧义探析
        一、汉语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分子”叙事
        二、历史语境中的“知识分子”叙事及其相关叙事
        三、“知识”与“理智”:中西知识分子叙事的两种逻辑起点
        四、一点结语
    第三节 “知识分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谁才是“知识分子”
        二、经典理想化的“知识分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二章 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吗
    第一节 教师是“知识分子”吗
        一、教师究竟是谁
        二、教师是“知识分子”吗
    第二节 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吗
        一、大学教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吗
第三章 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式微的多维分析—政治的视角
    第一节 社会意义的分析
        一、意识形态话语转型的影响
        二、阶级基础的变化与知识阶层的尴尬身份所致
        三、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
    第二节 知识人与政治关系的复杂性
        一、直接从政:体制身份限制
        二、参政:有机化知识分子的党同伐异,带有党派
        三、议政:民间批判立场
        四、避政:追求纯学术与纯技术
    第三节 大学层面的分析
        一、大学教师队伍的阶层化:三种“种姓”等级制度的影响
        二、大学教师管理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 大学中“知识分子”精神式微的多维分析—经济(市场)的视角
    第一节 “看不见的手”—市场的力量
        一、学术、科研与教学中的应用导向
        二、接受各种资助的影响
        三、以“市场”的名义“消解”批判精神
    第二节 学术细分市场定位—学术生产专业化的影响
        一、专业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二、高风险与零或负市场回报率—专业化对大学教师批判精神的内在影响
    第三节 “文化工业”对大学教师批判精神的影响
        一、“文化工业”概述
        二、“文化工业”对大学教师批判精神的集体无意识影响
第五章 大学中“知识分子”精神式微的多维分析—文化的视角
    第一节 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一、后现代文化略论
        二、后现代文化对大学教师社会批判精神的影响
    第二节 “两种文化”及其分裂的影响
        一、何谓“两种文化”及其分裂
        二、“两种文化”及其分裂对大学教师批判精神的影响
        三、大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其影响—大学理念的视角
        四、“两种文化”分裂基础上的文化裂变对大学教师批判精神的影响
        五、学科“割据”文化对大学教师批评精神的影响
    第三节 大学“文化共同体”内诸亚文化间的冲突与分裂的影响
        一、大学校园文化果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吗?
        二、大学“文化共同体”内诸亚文化间的冲突与分裂对大学教师批判精神的影响
第六章 消极自由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复归—学术自由与终身教职的保障
    第一节 两种自由:“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问题
        一、何谓“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二、“两种自由”间关系略论
    第二节 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问题—消极自由的视角
        一、消极自由乃学术自由题中固有之义
        二、西方学术自由的历史发展史实乃一部消极自由的成长史
    第三节 终身教职—大学教师消极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
        一、Tenure制度的缘起
        二、从一系列原则声明看Tenure制度对消极学术自由的程序保护
        三、大学教师消极学术自由保护机制一瞥—主要以“谴责名单”制度为例
    第四节 一点余论
        一、Tenure制度的未来命运问题
        二、消极自由、Tenure制度与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关系管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文“知识分子”词考[J]. 王全林.  皖西学院学报. 2005(01)
[2]学术自由与行政效率的双赢——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目标[J]. 王全林.  教育发展研究. 2005(03)
[3]地方院校本科专业决策三维模型及其应用[J]. 王全林.  现代教育科学. 2005(01)
[4]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代价论略[J]. 王全林.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05)
[5]教师究竟是谁?[J]. 王全林.  教师教育研究. 2004(05)
[6]以职业安全保障学术自由——美国终身教职的由来及争论[J]. 刘北成.  美国研究. 2003(04)
[7]教师: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兼答郭兴举同志的“商榷”[J]. 吴康宁.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3(04)
[8]高校学生成就评定原则与档案袋评定方法[J]. 王全林.  全球教育展望. 2003(10)
[9]论美国学术自由的组织与制度保障——AAUP及其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职的原则声明[J]. 李子江.  比较教育研究. 2003(10)
[10]知识人:教师角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分类方法及其应用价值[J]. 金美福.  外国教育研究. 2003(04)

博士论文
[1]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 刘立志.华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27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127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8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