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的呈现与分析 ——基于语言与文化传播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6-17 17:09
  电影传播,是指以电影为媒介,传递、输送社会文化娱乐信息的社会活动,是沟通电影生产与消费、实现电影社会机制运行的中间环节。在西方电影发展的百年历史中,对于将中国的文化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搬上西方银幕的尝试从未停歇。从最初的无意识的掺杂到有意识的模仿再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以至今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并现,整个过程是基于文化间的差异性,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对文化要素进行的整合与改造,也是西方乃至世界文化走向多元化并存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本文以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的影像呈现为主要线索,首先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阶段梳理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的呈现,并重点分析2000年以后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呈现出的变迁,探析引起变迁的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其次以列举影片实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对比分析包括同一人物元素、同一故事元素、同一价值元素在内的同一个中国元素在中西方电影中的不同呈现,从中西方影像呈现差异性的成因及各自具备的不同特征方面,总结归纳西方电影实现文化有效传播的原因与启示;最后将前文得出的结论与汉语国际教育以及以电影为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具体领域相结合,探讨影像资源应用于汉语国际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综述
        1.2.2 创新点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概念界定
        1.4.1 研究框架
        1.4.2 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的运用历程及现状
    2.1 西方电影史的分期
        2.1.1 西方电影史
        2.1.2 西方电影史的分期
    2.2 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运用的历程
        2.2.1 形成期(1895—1927)
        2.2.2 成熟期(1927—1945)
        2.2.3 发展期(1945—1955)
        2.2.4 衰落期(1955—1970)
    2.3 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运用的现状
        2.3.1 复兴期上半叶(1970—1999)
        2.3.2 现代复兴期(2000年以来)
第三章 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的呈现与运用
    3.1 中国元素呈现方式与运用形式的变迁
        3.1.1 从符号运用到内涵揣摩
        3.1.2 从简单粗犷到宏大精致
    3.2 影响中国元素呈现与运用的因素
        3.2.1 政治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文化因素
    3.3 中国元素运用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
        3.3.1 对中国物态层面文化元素的展示
        3.3.2 对中国精神层面文化形态的表现
        3.3.3 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第四章 同一中国元素在中西方电影中的不同呈现
    4.1 同一人物元素的不同呈现
        4.1.1 剧情简介
        4.1.2 人物形象分析
    4.2 同一故事元素的不同呈现
        4.2.1 剧情简介
        4.2.2 故事情节分析
    4.3 同一价值元素的不同呈现
        4.3.1 剧情简介
        4.3.2 价值观念分析
    4.4 同一中国元素不同呈现的原因与启示
        4.4.1 中西方影像呈现差异性的成因
        4.4.2 中西方影像呈现的特征与启示
第五章 对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启示
    5.1 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影像资源的思考与建议
        5.1.1 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影像资源的现状与趋势
        5.1.2 应用影像资源在内容选择上的思考与建议
        5.1.3 应用影像资源在教学方式上的思考与建议
        5.1.4 应用影像资源对汉语国际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与培养
    5.2 对以中国电影为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启示
        5.2.1 创造文化共语空间:增强文化可接近性
        5.2.2 融合优秀文化基因:寻求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契合
        5.2.3 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打破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分野
附录:电影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英国电影中的华人身份[J]. 何燕李.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1)
[2]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J]. 姚敏.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01)
[3]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思考探析[J]. 李晶.  中国传媒科技. 2012(22)
[4]当代法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J]. 佘振华.  电影文学. 2012(22)
[5]微电影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应用[J]. 李洁麟.  电影评介. 2012(18)
[6]《变形金刚3》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 蔡亚兰,冯小宁.  新闻世界. 2012(09)
[7]“中国元素”内涵精神性观念系统新论[J]. 成阳.  山花. 2012(16)
[8]从文化传播角度剖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J]. 张文星.  电影文学. 2012(09)
[9]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 袁茜.  大众文艺. 2012(08)
[10]论中国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J]. 柯达.  大舞台. 2012(02)

博士论文
[1]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D]. 翁君怡.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当今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资源与中国形象[D]. 周文萍.暨南大学 2009
[3]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D]. 宁继鸣.山东大学 2006
[4]他者的形象:质疑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1980—1999)[D]. 李渝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美国电影中华人定型化形象研究[D]. 颜袁茜.吉首大学 2012
[2]美国电影中刻板化的华人形象[D]. 谢剑玲.南昌大学 2012
[3]跨文化艺术传播中“中国元素”的应用研究[D]. 王芳.山东大学 2012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之中国元素研究[D]. 张威威.西北师范大学 2012
[5]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D]. 王楠.齐齐哈尔大学 2012
[6]电影作品对汉语学习者语言技能和文化认同的作用及影响[D]. 曹琳.兰州大学 2012
[7]对美汉语教学电影教材设计研究[D]. 马莫非.青岛大学 2011
[8]中文电影在中高级汉语视听说教学中的运用[D]. 张艺.山东大学 2011
[9]论“中国元素”与“中国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的演进[D]. 魏璐璐.吉林艺术学院 2011
[10]电影艺术中中国元素的符号性及其精神价值[D]. 刘双.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35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235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9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