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

发布时间:2021-08-02 03:13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他曾经自诩他是连自己都无法解开的“一捆矛盾”。其实,他的“一捆矛盾”实质上是他自己建构的文化身份的复杂性与“混杂性”。本文试图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身份理论对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做一初步的考察。 “知识分子的任何身份认同活动,其性质必定是三位一体:个人的,政治的,跨文化的”。所以,本文前三个章节分别从个人、政治和跨文化的角度进行论述,最后从最能体现林语堂文化身份的翻译文本进行观照。 从最具个人性的宗教角度来看,林语堂经历了从基督徒一“异教徒”-基督徒的“信仰之旅”。他的这一文化身份的嬗变,是与他从小就形成的文化身份分不开的,但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与政治对其文化身份的建构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与政治的结缘的角度来看,林语堂不仅扮演着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的角色,而且还扮演着保守主义知识分子的角色。从历时态来看,他又扮演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角色,共时态下的他有时又是激进中有保守,保守中有激进,时时彰显着他的“一捆矛盾”。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林语堂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海外的他建构的是跨文化身份...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及关键词
引言
第一章 从基督教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 从基督徒到“异教徒”
    第二节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第二章 林语堂的知识分子角色与文化身份建构
    第一节 激进主义知识分子角色建构
    第二节 保守主义知识分子角色建构
    第三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角色建构
第三章 林语堂海外文化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 文化身份建构的语境
    第二节 文化身份的解构与建构
    第三节 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
第四章 从翻译文本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 翻译文本与文化身份建构
    第二节 翻译文本与文化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正式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林语堂对美国华文文学的启示[J]. 陈旋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2)
[2]汉学心态:林语堂文化思想透视[J]. 陈旋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3]科学与人文:林语堂的两个文化世界[J]. 陈旋波.  江海学刊. 1997(05)
[4]林语堂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J]. 陈旋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2)
[5]读林语堂的《辜鸿铭》[J]. 高健.  名作欣赏. 1996(02)
[6]从林语堂到汤婷婷:中心与边缘的文化叙事[J]. 陈旋波.  外国文学评论. 1995(04)
[7]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J]. 陈旋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1)
[8]林语堂:道家文化的海外回归者[J]. 杨义.  华文文学. 1991(02)
[9]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J]. 陈平原.  文艺研究. 1986(03)



本文编号:3316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316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4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