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伦理的政治化与伦理的哲学化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1-08-11 13:36
  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 年)和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前 399 年)作为世界上伟大人物之中的两位,他们自身的人格、道德行为以及思想学说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们分别是人类东西方文明的开创者之一。二人有很多的相同之处。除了外在的,例如二者生活的年代相距不远,所处社会、时代问题相似,职业相近等,而且他们的精神上、思想上也有很多的一致性。但是,在他们宏观的一致性思想里面也暗含着细微的差别。由于是源头之处的差别,这种不同就被后来东西方的人类社会演绎成为今天我们看来似乎很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对于这些相同及不同的特点,从十八世纪以来,不同专业的很多大家、先辈们以及同仁们都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可以说,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比研究始终具有重大的意义。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面对日益临近或者触手可及的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撞击,该以怎样的眼光、怎样的态度去评价我们自身的文化和外来的异域文化,这些都是一个很大、很广博的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必须建构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不同文化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观点、方法。只有慎之又慎,也只有真正地领略了东西方文化的内涵,并批判地借鉴了其中的精华,...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论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生平概述
    (一) 孔子的生平
    (二) 苏格拉底的生平
    (三) 二者个人经历的共同点
二、孔子的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
    (一) 孔子的教育目的
    (二) 孔子教育目的的践行过程及其特点
三、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
    (一)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
    (二) 苏格拉底教育目的的践行过程及其特点
四、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之比较
    (一) 共同的安邦之道:教育伦理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伦理政治化与伦理哲学化
    (二) 共同的启发教学之初衷:培养学生的自动思考;不同的启发程序:适时激发、举一反三与问答——归谬——修正
    (三) 共同的教学形式:问答与谈话;不同的方法原则:多样灵活与单一理性
    (四) 共同的践行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不同的教育效果:水渠与水流的内在区别
    (五) 共同的深远影响:思想不朽与精神永存;不同的文化精神: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五、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异同原因之探析
    (一) 二者所处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异同
    (二) 二者认识论的异同
    (三) 二者伦理观的异同
六、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之比较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方价值:世界文化共享[J]. 吴健.  理论导刊. 2004(01)
[2]苏格拉底教学法的现代应用[J]. 杨西强.  外国教育资料. 2000(02)
[3]苏格拉底与孔子——中西古典哲学人物比较[J]. 张一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01)



本文编号:3336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336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d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