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冲击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0 00:48
  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和社会转型的攻坚期,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势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的集中反映,也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着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此,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权理论,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政策方针,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为切入口,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由教育者的话语权威、大学生的接受度、话语内容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话语方式的人文性与科学性、话语环境的优化度构成,具有抵御不良社会思潮侵扰的外部功用和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引导社会舆论以达成共识的内在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冲击下,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与引导力受到削弱,二是教育者的话语权威受到消解,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遭到破坏,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受到阻塞。究其原因,既有源自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内容的欺骗...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与区分
        一、何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表现形式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成要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权理论
        二、十八大以来党的话语权建设
第二章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危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第一节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
        一、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与引导力
        二、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威
        三、恶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
        四、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节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易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成因分析
        一、文化多元、社会转型和信息网络化培植了滋生土壤
        二、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现实特性有蛊惑人心的作用
        三、大学生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片面态度提供了机遇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不成熟埋下了隐患
第三章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冲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方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 实效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冲击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路径
    第一节 主体能力的提高是首要前提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应对能力
        二、推进大学生的自我觉解与文化自信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双向互动
    第二节 传统话语资源的挖掘与时代话语的融入是关键
        一、传统话语资源的挖掘
        二、时代话语的嵌入
        三、实践话语的补充
    第三节 教育方式的转变是重要途径
        一、灌输式话语向平等式话语的转变
        二、学术话语向大众式话语的转变
        三、苍白式话语向深情式话语的转变
    第四节 校园环境优化是可靠保障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虚拟网络环境的监管
        三、形成及时有效的话语预测和引领机制
    第五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
        一、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方向性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动性
        三、拓展实践教学方式增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趣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352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352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9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