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大众文化与社会心态 ——基于现代民众优良人格的培育

发布时间:2021-08-31 19:30
  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多级价值平等、自由、民主地“共生共享”于同一社会场景,在现实的文化实践中无法期望形成一种具有引导性价值的、知识论意义上的“统一性图景”。大众文化同经济规则一样,在为人们营造和提供了一种“愈来愈舒适的生活”的同时却造成了民众优良心性的匮乏和日常生活的功利化与物质化。社会变革中生产方式或是导致社会分化的方式的不稳定性,使得民众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以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自我的存在方式。当某一种个人品格稳定为社会品质的时候,如果与大众媒体“合谋”,就会产生同一性的心理趋向,而这种稳定的心理趋向也以一种社会情绪若隐若现、飘忽不定地牵动和左右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的心理资源和能量来统一社会目标、整合社会资源、优化社会合作、构建和谐社会,培育社会民众优良心性和心灵秩序,让广泛的人格尊严和精神气质得以体面、优雅和尊贵地存在和延续,不仅是全社会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政府优先发展的社会目标。因此,从社会心态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探索社会精神力量的动力源泉和发展逻辑,以民众优良人格的培育为主要的着力点,寻求构建健康社会心态的方...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
        三、人格及其与大众文化、社会心态的关系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重点难点
        三、基本观点
        四、可能创新之处
        五、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心态及现代境遇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社会心态与优良人格的追求
        一、中庸、中和的社会心态
        二、求稳守常的心态
        三、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社会心态
    第二节 近代变革时期的社会状况与人的境遇
    第三节 改革开放及中国现代化以来的社会心态
        一、市场化独立自主社会心态的确立
        二、开放社会中的心态危机
        三、中国传统社会心态对现代社会心态的影响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心态理论与民众优良人格的生成逻辑探讨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心态理论出场的公共性逻辑
        一、现代性文化与马克思社会心态的价值维度
        二、马克思社会心态理论的“政治心态-制度伦理”的实践性的主体
        三、马克思社会心态理论的实践性
    第二节 大众文化、和谐文化与健康的社会心态的多元互动——中国民众优良人格的生成与发展
        一、民众优良人格的动力机制——中国大众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践
        二、民众优良人格的调节机制——健康的社会心态的出场
    第三节 调整社会心态塑造民众优良人格
        一、在健康社会心态中塑造和发展优良的民众人格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格塑造方式的培育及路径
第三章 大众文化与社会心态界说
    第一节 全球化中的大众文化及其特征
        一、全球化的文化反思:大众文化的时代环境
        二、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理论及启示
        一、初期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利维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
        三、大众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
        四、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葛兰西、霍尔的“新霸权主义”
        五、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第三节 社会心态的内涵及特征
        一、社会心态理论的发展历史
        二、社会心态的含义及特点
    第四节 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影响
        三、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四、社会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大众时代的“文化工业”与社会心态的锻造
    第一节 大众时代的社会心态的建构特质
        一、大众时代与“大众人”的分析
        二、文化在面对生活与社会中呈现出的社会心态
        三、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塑造下的社会心态
        四、大众文化中舞台的文化记忆与社会心态
    第二节 社会心态的文化反思与重建——民众优良人格形成的伦理基础
        一、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与优良社会心态的确立
        二、在超越功利与文化秩序中培育优良的社会心态
    第三节 大众时代幸福的文化心态与社会冷漠心态——民众优良人格的批判性反思
        一、幸福的文化追问:社会大众在何种层面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社会冷漠心态”的形成及其化解
第五章 大众文化与社会心态:民众人格独立的价值实践基础
    第一节 人格独立的基础性价值实践:大众文化的出场及特质
        一、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及民众独立人格的形成
        二、中国大众文化展现出的独特特征
    第二节 大众文化:民众自主人格养成的载体
        一、大众文化:文化回归大众化、时代化的重要方式
        二、大众文化:文化多元化的价值实践
        三、大众文化建构了市场经济的文化和公民自主人格
    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社会心态基础——民众人格独立的心灵结构
        一、大众文化推进了社会心态的变迁:民众人格独立形成的发展路径
        二、艺术大众化促进了社会心态的平和:民众人格独立的调节器
第六章 市场逻辑中的“大众文化与社会心态”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心态——民众独立经济人格养成的实践基础
        一、现代化建构了社会心态的现代方式
        二、市场经济筑就了现代社会心态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大众文化与社会心态的存在样态
        一、中国物化、商品化的大众文化的形式
        二、大众文化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物化和商品化及其中国社会心态遭遇困境——中国社会心态问题及其内在原因
        一、社会心态的表现及评价
        二、社会心态问题的基本状况的内在原因
第七章 现代健康的“公民社会心态”的培育与民众优良人格生成的路径
    第一节 制度伦理是公民社会心态培育的最佳理论方式
        一、制度伦理的内涵及其功能
        二、在制度伦理建设中培育“公民社会心态”
    第二节 现代健康、优良人格的塑造是公民社会心态的主要内容
        一、健康、优良人格的内涵和特质
        二、健康、优良人格是公民社会的产物
        三、健康、优良人格:人类自我实践合理性的根本
        四、主体性人格生成:中国大众文化与社会心态健康发展之共同要求
    第三节 和谐大众文化、理性社会心态塑造了现代健康、优良的人格
        一、健康、优良人格的精髓:公民化自由人格
        二、大众文化对公民主体性的尊重:促进健康、优良人格的建构
        三、现代人格异化的超越及其大众文化、社会心态对优良人格的建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现代性”的实践伦理与精神生活的正当性逻辑——现代个体合理的心性秩序吁求何以可能[J]. 袁祖社.  思想战线. 2014(03)
[2]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良性博弈和社会价值合理化的思想语法[J]. 袁祖社.  学术研究. 2014(02)
[3]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其启示[J]. 陈文旭.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4]大众娱乐中的国家、市场与阶级——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J]. 赵月枝,吴畅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5]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现实路径[J]. 李丽娜.  前沿. 2013(19)
[6]社会情绪的结构和动力机制:社会心态的视角[J]. 王俊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7]实践参与、文化圆融、生存规范与法度的主体性自觉——“后全球化时代”中国价值观念之公共性新规制[J]. 袁祖社.  社会科学辑刊. 2013(03)
[8]“权利公平”的实践逻辑与公民幸福的价值期待——“美好生活”时代之共同体的伦理文化吁求[J]. 袁祖社,董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9]关注社会情绪 促进社会认同 凝聚社会共识——2012~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J]. 王俊秀.  民主与科学. 2013(01)
[10]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J]. 王俊秀.  社会科学战线. 2013(02)



本文编号:3375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375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e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