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跨文化视野下的烟台毓璜顶剪纸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2 11:07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世纪30至40年代在烟台地区产生的毓璜顶剪纸,这一特殊的剪纸样式由西方传教士主持创作,剪纸内容为西方基督教义及烟台风土人情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手法中西结合,成就了烟台剪纸中独具特色的样式。传教士还将毓璜顶剪纸包装出口,销售到西方国家,取得了不菲的销售业绩,开创了中国剪纸对外贸易的先河。利用中西结合手法创作出的毓璜顶剪纸,使中西方人士都能接受。这一剪纸对内传播了西方的基督教义,对外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论文在利用国内外一手资料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文艺研究的方法,对烟台毓璜顶剪纸进行解读,力求细致、准确的阐述这一新的艺术样式。本文绪论部分交代了研究烟台毓璜顶剪纸的缘由和意义,并对与本文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作了简要介绍。第一章分析了烟台毓璜顶剪纸所处的特殊地理人文环境。毓璜顶剪纸这一宗教剪纸能在烟台产生,是与烟台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分不开的。本文从烟台处于中国海上东大门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丰富的民间剪纸文化底蕴,丰厚的教会文化三部分来分析毓璜顶剪纸在烟台产生的原因。第二章分析了烟台毓璜顶剪纸产生的民间艺术土壤。任何艺术形式的产生都与当地特殊的...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跨文化视野下的烟台毓璜顶剪纸研究


烟台道教剪纸——吕洞宾戏牡丹)

订单,模式


白夫人②)

书签,剪纸


卡、签到簿上的装饰物进行销售,在毓璜顶剪纸销售给西方人同时,也达到了间接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图6 书签②)(四)中外融合的创作理念毓璜顶剪纸的主要创作者之一为白夫人,其剪纸创作理念具有明显的西方宗教元素。而毓璜顶剪纸的最初目的是向中国人传教,这就要求创作元素必须运用中国人较熟悉的文化思想,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创造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剪纸花样不一定全都由白夫人一人设计,应该还会有中国女学生和工人的参与。山东民间艺术家鲍家虎先生在提交给中国民间工艺委员会25 届年会的论文《关于三十年代烟台毓璜顶剪纸的思考》一文中说,烟台毓璜顶剪纸“由西方传教士主持,以当地民间剪纸巧手为创作主体”。这两种完全不同思想、心理、价值观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创作一种美的事物,这种事物必然成为两种思想理念碰撞的结晶。这样创作出来的剪纸作品既宣传了西方基督教教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傈僳族无伴奏四声部合唱与文化置换策略[J]. 张德凯.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2]加强文化交流 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J]. 李仁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01)
[3]试探剪纸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 赵娟,郑铭磊.  美术大观. 2010(01)
[4]孝文化与中国人人格形成的深层机制[J]. 刘超,郭永玉.  心理学探新. 2009(05)
[5]传统剪纸元素在现代设计艺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 陈星,张磊.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01)
[6]从拉斐尔、唐寅看东西方艺术的观念与实质[J]. 王晋平.  文艺研究. 2008(02)
[7]剪纸在当代商业设计形式化操作下的符号嬗变[J]. 冯志,唐新艳.  电影评介. 2008(02)
[8]基督教会对近代烟台经济、文化的影响[J]. 滕松梅.  史学月刊. 2007(11)
[9]传教士对烟台近代化发展的意义[J]. 邓云.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10]开埠后烟台城市空间形态变迁探析[J]. 支军.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7(02)

博士论文
[1]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 彭冬梅.浙江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山东威海剪纸艺术研究[D]. 夏红芳.山东大学 2007
[2]剪纸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郭华.西安理工大学 2007
[3]民间剪纸中的母性表现[D]. 刘怀英.南京艺术学院 2007
[4]新剪纸研究[D]. 韩慧荣.中央美术学院 2006
[5]中国民间剪纸美学初探[D]. 汪雪.武汉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11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11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f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