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马一浮宗教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4 10:02
  馬一浮生活於天崩地解的特殊時代,由於人文精神的靡敝,曾經燦然大備的中國文化已經衰極,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入侵和壓迫下,中國蕾有文明全面解體。近代中國的衰落和苦難,讓馬一浮思索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思考中國的屋史、政治等種種現象的本質,求索中國文明的新生之路。舆衆多仁人志士不同的是,馬一浮魔大的悲心,使其思想没有被只争一時一土的民族國家意識囿限,在這個人類混戰、生靈塗炭、文化毁壤的非常時期,馬一浮立志於求索整個失去根基、勤盪沉渝世界的拯救之道。坐等上帝的救贖是自欺欺人,堕入末日審判则是自暴自案,拯救人類的方舟來自人類正確的思想,一切偉大的宗教思想莫不致力於此故一切偉大的宗教思想莫不相通。思想是行爲的勤機,燮革之所由,具有認識遇去、判别现在、創造未来的力量。具體而言,一切现象不能外於因果律,由遇去之因,所以成现在之果;现在爲因,未來亦必有果。故欲改造五苦痛備的社舍創造较美善的未来社會,並非空想,而是實理。所以理想國並不是烏托邦,而是經由真理之路達到自由王國。属一浮指出,真理就是人的自性。人颊由於虚妄的習氣和私心而迷失了真實的本性,以致人舆人、國舆國異孰紛然、争奪相毅。復性,應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宗旨。...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論文的創新點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導論
    一、選題意義
    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天崩地解
    第一節 傳統文化的衰落
        一、人文精神與文化、文明
        二、中國人文精神的焕發與靡敝
    第二節 舊有文明的解體
        一、中國文明的樣式
        二、政教文明的宗教起源
        三、禮樂宗法——政教文明的人文化階段
        四、綱常宗法——政教文明的制度化階段
        五、政教文明的二律背反
        六、千年帝制的崩解與反復
        七、國之故學的批判與整理
第二章 方舟何在
    第一節 宗教心
        一、悲心生苦世
        二、心的歷史觀
        三、心的政治觀
    第二節 人文路
        一、主治西學、外求形上時期
        二、主治國學、致力考據時期
        三、潛心國學、主於義理時期
        四、晚年——蠲除戲論、留詩乘化
第三章 宗教的人文本體
    第一節 宗教的概念
        一、界定“宗教”之困難
        二、“宗教”的語源學考察
        三、宗教學研究的普遍性原則
        四、馬一浮宗教學研究的原則
        五、焉一浮的“宗教”論述
    第二節 人文的批判
        一、西方人文傳统批判
        二、中國人文傳统批判
    第三節 宗教與人文整體本性的吻合
        一、教之為道——人的復性
        二、區分中印語境兩種“自性”義
        三、復性——從見性到盡性
        四、盡己之性 盡人之性 盡物之性
        五、性外無道 道外無教 道外無文
第四章 人文化的宗教革新
    第一節 六藝——中國固有之學術體系
        一、楷定國學為六藝之學
        二、六藝該攝一切學術——道外無教
        三、六藝统攝於一心——性外無道
    第二節 學術革新即宗教革新
        一、學問與知識、才能之别
        二、分疏學與問
        三、褒贬通與别
        四、學之因地、果位
        五、學之體、用、功夫
        六、以六藝為教、為學
第五章 理想之國
    第一節 孤神獨逸
        一、全盤西化的近代學術轉型
            (一) 思想層面——從通人之學到專門之知
            (二) 近代學術制度的變革——從官學民學到學術職業化
            (三) 近代學術轉型的反思——結合佛教東傳的經驗與現代學術的教訓
        二、馬一浮人文化的宗教理想
            (一) 甄明學衍之舊偏時弊
            (二) 般若會
            (三) 復性書院
    第二節 天下来同
        一、與黑格爾的異中之同
            (一) 本體論的三位一體模型
            (二) 宗教真理觀
            (三) 從狭義的宗派宗教到廣義的文化宗教
            (四) 宗教觀與歷史觀的同一
            (五) 古典學術的總结
        二、與白璧德的同中之異
            (一) 人文教育觀
            (二) 宗教觀
            (三) 人文與宗教的關係
結語 東方的黎明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六离合释法式》述义[J]. 王孺童.  法音. 2010(01)
[2]熊十力道德体用观的多元探析[J]. 刘俊哲.  哲学研究. 2008(07)
[3]文化自判教出——马一浮文化判教论的再阐释[J]. 许宁,朱晓红.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4]儒学现代转型的三个向度——以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为例[J]. 许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5]《复性书院讲录》述要[J]. 宋志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6]“从习气中解放出来”——马一浮儒学的系统性格及其旨要[J]. 罗义俊.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7]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J]. 郭齐勇.  世界宗教研究. 2007(02)
[8]回归真实的义理——马一浮义理名相论的再阐释[J]. 许宁.  孔子研究. 2007(03)
[9]花开正满枝——记佛学大师马一浮居士[J]. 楼达人.  中国宗教. 2007(04)
[10]“用”的凸显:熊十力后期思想的向度[J]. 刘守政.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本文编号:3568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68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3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