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禅宗诗学的跨文化阐释—加里·斯奈德禅宗思想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2-01-13 22:54
  美国诗人斯奈德以自己的诗歌创作、诗歌翻译与诗学理论,全面地建构了一种具有美国当代特色的禅宗诗学。这种诗学的主体观念是一种对现代化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理想主义境界的守护精神。这种观念的结构有三个方面:中国禅宗思想特别是寒山等人的诗化境界与美学观念、梭罗式的人文主义理想生存实践与美国本土的生态文学思想。本文还提出这样的观点:斯奈德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具有体系性诗学理论与丰富诗歌创作实践的美国诗人,他的诗学论著中从跨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儒释道诗学的一体性,这是他对东方美学的一种体验与阐发,具有创造性价值。对此,本文尝试进行以下论述:斯奈德不拘泥于佛教教派观念,从古典诗歌中洞见佛教要义,从佛教一般思想直到禅宗思想。在其西方传统思想的“前视野”下,按照其创作和修行的需要,创造性地融入了儒释道各家的学说,以生态书写为着力点,从早期的修炼,一路发展到禅宗生态思想。儒释道思想的融入,使得他经历了由出世到入世这样一个积极进取的历程,从早期的精神的迷惘,寄情禅宗,到后期积极投身政府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事务。而诗歌创作、散文书写则成为他积极入世的工具和旗帜,斯奈德从儒释道三家中所摄取的更多的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定位
    第二节 东西方禅宗诗学相关该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斯奈德其人及其创作
        二、斯奈德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问题和思路
第一章 加里·斯奈德的禅宗诗歌
    第一节 禅宗思想的旅行
        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二、佛教东传至日本
        三、禅宗在美国的传播
    第二节 美国新文化潮流中的禅宗美学
        一、美国诗歌意象与“禅宗美学”
        二、“残缺苹果”图象与禅宗美学
        三、残缺的“美”:历史与现实镜象
    第三节 加里·斯奈德的诗歌创作
        一、诗言志:禅宗之道
        二、禅诗化的意象
第二章 禅宗诗学的主体建构
    第一节 诗主体的禅思与禅诗的主体
        一、佛法修持之行
        二、诗歌文本与传法
    第二节 斯奈德禅宗诗歌的形而下的意义——日常生活入道
        一、日常习禅与坐禅
        二、日常生活的实践
        三、斯奈德的“行”与“道”
第三章 禅宗与斯奈德的“视觉化”翻译诗学
    第一节“寒山”与寒山诗的英译
        一、斯奈德英译寒山诗的经典化及其原因
        二、斯奈德的英译寒山诗中的语言与文化
        三、斯奈德英译寒山诗中的禅境
        四、结语
    第二节 禅与斯奈德“十七首唐诗”的翻译
        一、翻译与创造:视觉化翻译的指向。
        二、斯奈德的翻译手法简析
        三、反思斯奈德的翻译与再创作
第四章 斯奈德的儒学观念撷英
    第一节 斯奈德诗歌的语境:欧美的“中国潮”
        一、中国戏剧对欧洲社会思想的影响
        二、“意象派”与中国格律诗
        三、禅宗诗的美国流
    第二节 宋明理学的欧洲启蒙
        一、什么是“大人文主义”?
        二、新理学与大人文主义本体论
        三、欧洲神学与宋明理学的观念分合
    第三节 美国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中国儒学人文思想的阐释与再建
        一、爱默生与宋明理学的美国接受
        二、“超灵”与“理”的认识论
        三、“心境”与“心性”的核心观念
    第四节 斯奈德的“自然观”儒学
第五章 斯奈德禅宗诗学的道家意蕴
    第一节 斯奈德的“道”为何物
        一、道家之“道”——从宇宙进化论说起
        二、从三教演变看斯奈德的“道”
        三、斯奈德思想、生活的道家色彩
        四、斯奈德的“道”论
    第二节 诗歌创作观念与道家思想
        一、题材
        二、意象、意境与抒情
    第三节 斯奈德诗歌的道家审美特色
        一、虚静自然的观物方式
        二、水墨与色彩——对青白之色的偏爱
        三、对道家意象的化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与主持、参与的项目以及获奖情况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孔子自然哲学观中的生态伦理意蕴[J]. 谢翠蓉,李承宗.  孔子研究. 2010(06)
[2]论创作取向的翻译——以庞德、斯奈德等人英译中国古诗为例[J]. 李林波.  外语教学. 2010(03)
[3]外来影响与主体接受——加里·斯奈德接受中国文化的个案研究[J]. 张宝林,张生庭.  社会科学家. 2009(11)
[4]加里·斯奈德的生态视域和自然思想[J]. 朱新福.  当代外国文学. 2008(02)
[5]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与中国文学[J]. 毛明,罗琳会.  当代文坛. 2006(05)
[6]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J]. 房定坚,耿纪永.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6)
[7]试析斯奈德环境哲学的形成[J]. 葛纪红.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8]晚明“狂禅”考[J]. 赵伟.  南开学报. 2004(03)
[9]诗歌的艺术——加里·斯奈德访谈录[J]. 万海松.  外国文学动态. 2002(05)
[10]语象·物象·意象·意境[J]. 蒋寅.  文学评论. 2002(03)

硕士论文
[1]从改写理论看斯奈德寒山诗英译的经典化[D]. 张钰.延安大学 2013
[2]从文本旅行角度研究比较斯奈德和韦利的两个寒山诗翻译版本[D]. 金敏芳.浙江大学 2013
[3]从互文性理论析加里·斯奈德英译寒山诗[D]. 蔡亚洲.西南财经大学 2012
[4]模因视角下的史耐德寒山译诗的经典构建[D]. 田慧.武汉科技大学 2011
[5]被操纵的操纵者——斯奈德对寒山诗的译介[D]. 李倩倩.中南大学 2009
[6]寒山诗在美国的被接受与被误读[D]. 杨锋兵.陕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87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87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9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