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与融合研究 ——从文化与人性层面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1-22 18:50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理论界达成如下两个方面的共识: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主要是与儒学文化的结合,充实、发展和完善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第一个方面已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成熟的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二个方面,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准备战略理论而备受热议。本文着重就第二个方面展开相关的理论思考和学术探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新的文化使命。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儒学的融合与理论成果创新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哲学层面,用儒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实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和人文观,把天地人“三才”统一起来...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论文的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儒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
    第一节 儒学的人文特质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二、“人伦日用”的哲学精神
        三、“为政以德”的民本政治思想
        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
        一、高度理性的社会精神生活追求
        二、实践至上的社会价值理念
        三、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态度
        四、人性层面的东西文化互补
        五、儒学视野和精神的拓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的文化土壤
    第一节 儒学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的文化土壤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自觉
        二、儒学的当代人文价值
    第二节 经济的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自觉
        一、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
        二、文化的多样与民族文化的承继
        三、文化的创新性与时代性
第三章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会通
    第一节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层面的无神论思想
        一、中国历史上无神论思想
        二、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层面上的辩证法思想
        一、儒学的辩证法思维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论
    第三节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民本主义思想
        一、儒学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本主义思想
    第四节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存在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肯定并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二、儒学从人的社会伦理关系本位来立论
        三、儒家认为信义是人立于社会的根本
        四、天人合德的贤人政治观和生命哲学观
第四章 影响儒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理论的差异
        一、源出的文化背景不同
        二、反映的时代精神不同
        三、文化理路的不同
    第二节 韦伯中国命题的影响
        一、韦伯中国命题的悖论
        二、儒学的宗教精神
        三、儒学是东亚现代化的伦理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的现实困境
        一、民众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淡化
        二、淡化的原因分析
        三、儒学精神在民间的自发回归
第五章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挖掘和开采儒学的现代价值
        一、儒学能够回应现代性问题
        二、修己安人的理性认知模式
        三、儒家的诚信修养及其时代意义
        四、儒学精神在现代亟待回归
    第二节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人学层面的互补
        一、互补的前提——性善论的道德理性精神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一
        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赋予了儒学现代生机
        三、儒学的人性人格养成的生命哲学当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具体化的实践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主要学术活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性与人格视角下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融合[J]. 董爱玲.  甘肃社会科学. 2014(03)
[2]“引儒入马”的文化诠释——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视域的思考[J]. 董爱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综合创新探究[J]. 董爱玲.  社科纵横. 2012(06)
[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儒学的现代化[J]. 邵龙宝.  思想战线. 2011(06)
[5]传统政治法律思想中的德法之辨及其实践理性[J]. 董爱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6]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公民文化建设关系研究[J]. 王学俭,高璐佳.  贵州社会科学. 2011(02)
[7]“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观的反渗透[J]. 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11)
[8]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J]. 董爱玲.  社科纵横. 2010(10)
[9]论中国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道路[J]. 齐仁.  文化纵横. 2010(05)
[10]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合理化重建[J]. 安维复.  学术月刊. 2010(09)



本文编号:3602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602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f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