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有”“无”之间 ——教学的此境与彼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2 23:36
  “有”“无”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无论是西方哲学的“有”,还是中国从先秦儒家学说中的“有”,发展到佛教般若学的“有”,都包含了三方面的意义:一是表示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包括自然之物和社会之物;二是一定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三是现实状态。“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无”即道,是事物的本体。无形无象,恍忽幽隐,难以探求,但又是切实存在,作用在人与社会的各种事物之上,显现出很多可以为人发觉与把握的特色。二是“无”即“幽冥之境”,是事物发展的理想之境。“有”、“无”之间是相反相成,动态生成的关系。本论文借鉴哲学之“有”、“无”理论来观照教学,发现教学也具有“有”,“无”两种状态。教学的“有”指教学的此境、教学的现实、教学的实然状态;教学的“无”指教学的彼境、教学的理想、教学的应然状态。教学的此境与彼境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并且彼此超越。教学既要关注此境,也要追寻彼境。在此境与彼境即“有”“无”之间不断地追寻与转化过程中,教学不仅促进了人的发展与完善,而且也使其自身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论文具体分析论述了教学的“有”“无”即此境与彼境。教学的“有”即此境是指人类教学的实际发展过程,是历时态与共时...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六、论文的理论框架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有”“无”之理论阐释
    第一节 “有”的内涵
        一、“有”即此在
        二、“有”即本源
        三、“有”即本体
    第二节 “无”的内涵
        一、“无”即彼在
        二、“无”即本源
        三、“无”即本体
    第三节 “有”“无”关系
        一、“有”“无”对立
        二、“有”“无”同一
        三、“有”“无”转化
    第四节 “有”“无”理论的教学论价值
        一、本体论价值
        二、认识论价值
        三、价值论价值
第二章 “有”——教学的此境
    第一节 教学“有”的内涵与类别
        一、教学“有”的内涵界定
        二、教学“有”的类别
    第二节 教学“有”的基本要素
        一、教师——责任性、干预性的主体
        二、学生——目的性、发展性的主体
        三、教学内容——不同于课程的客体
        四、教学手段——中介性、适应性的客体
第三章 “无”—教学的彼境
    第一节 教学“无”的内涵
        一、“无”——教学的本体
        二、“无”——教学的境界
    第二节 教学理想的意蕴阐释
        一、理想的内涵与特性
        二、教学理想的内涵
        三、教学理想与理想的教学
        四、教学理想与教学价值
        五、教学理想与教学观念
    第三节 教学理想的特性
        一、超前性
        二、批判性
        三、主观性
        四、完美性
        五、教育性
    第四节 教学理想的形成动因
        一、人的“自由”发展需要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教学的乌托邦品质
第四章 从“有”至“无”——教学此境至彼境的发展
    第一节 教学现实到教学理想:超越
        一、中国教学现实超越教学理想的历时性研究
        二、西方教学现实超越教学理想的历时性研究
        三、对教学现实超越教学理想的现实思考
    第二节 教学“有”的现实状况分析
        一、教学的功利化追求对教学理想的疏离
        二、教学的低俗化倾向对教学理想的疏离
        三、教学的无根化状态对教学理想的疏离
    第三节 教学现实到教学理想:归因
        一、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
        二、社会现实因素的制约
        三、教学自身的渐进发展与服务社会功能的互动
第五章 从“无”至“有”——教学彼境向此境的转化
    第一节 教学理想到教学现实:理性诠释
        一、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必要性
        二、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必然性
        三、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可能性
        四、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现实性
    第二节 教学理想到教学现实:转化
        一、中国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历时性研究
        二、西方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历时性研究
    第三节 教学理想到教学现实:价值追寻
        一、教学求“真”
        二、教学求“善”
        三、教学立“美”
第六章 “有”“无”之间:永恒的趋近
    第一节 “有”“无”之间的转化是教学的规律性表现
        一、教学理想对教学现实的观照
        二、教学现实向教学理想的跃迁
        三、教学理想与教学现实的互动
    第二节 “有”“无”之间转化的两极弊端
        一、教学理想对教学现实的遗忘
        二、教学现实对教学理想的遮蔽
    第三节 走向自由:教学“有”“无”的自我超越
        一、关注人的发展
        二、教学理想引领
        三、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不断趋近
        四、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动态发展
        五、走向真、善、美统一的自由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学认识论研究现状与反思——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之三[J]. 李泽林.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06)
[2]论教育变革的文化动力[J]. 张传燧.  教育文化论坛. 2012(04)
[3]回归老子自然本真教育辨义[J]. 陈水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4]晚清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型的内外条件[J]. 张传燧,李卯.  大学教育科学. 2012(02)
[5]论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J]. 张传燧,石雷.  教育研究. 2012(03)
[6]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审思[J]. 张传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2)
[7]课堂里的精神空间[J]. 刘庆昌.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06)
[8]关于教育理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 刘庆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9]“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J]. 陈近.  教育探索. 2011(06)
[10]西方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J]. 邓晓芒.  现代哲学. 2011(03)

博士论文
[1]聆听窗外声音:归返教育原点[D]. 时海燕.苏州大学 2009
[2]美是道德善的象征[D]. 周双丽.复旦大学 2009
[3]和谐教育论[D]. 王秀成.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论道德教育的生命理念[D]. 刘淑娜.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教育的审美价值[D]. 徐波锋.陕西师范大学 2007
[6]本真生存与教育[D]. 朱新卓.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迷失与追寻[D]. 张夫伟.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人生境界论[D]. 单连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9]论道德的文化价值[D]. 刘合行.南京师范大学 2006
[10]论教育思维[D]. 刘庆昌.西北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论当代中国真善美的追求[D]. 隋宁.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03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603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6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