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心的文学 ——徐复观与中国文学思想经脉的疏通

发布时间:2022-01-23 01:08
  徐复观乃现代新儒家宗师之一、著名思想史家,而个人资性、学术渊源、时代际会和合而成一大因缘,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斐然于其整体学术之中。由于现代学科专业之分列,东面而视,不见西墙,研究哲学、政治、历史者,于徐复观固无暇顾及其文学;而业文学者,对其学术亦少关心,以为外行。此遗留下的空缺是徐复观及二十世纪文学思想研究亟待补足的内容。本文即从此处切入,通过开掘、追索、梳理,展示出徐复观在中国文化传统重建志业中,对于中国文学纲维性论题所作的重新疏解,论析其特点、意义和价值。从研究结果的总体来说,本文力求透过三个层面:首先是徐复观本人的层面。徐氏生平、思想、学术皆极为复杂,其文学思想及与其整体学术思想及活动之关系极为重要,徐氏关于文学之研讨至为丰富,将此一系列重要问题之内容清晰、准确地展示出来,此为基本层面。其二,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层面。徐氏生于1903年,卒于1982年,其生平之八十年,贯穿中国社会历史诸重大变革,徐复观之学术及文学,如一聚光点,如一电讯系统无数电缆之终端,通过他,四通八达,可以通向众多学术论题的讨论和解释,诸如徐复观与乾嘉学派;徐复观与胡适;徐复观与鲁迅;徐复观与桐城文派;徐...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引论
第一章 徐复观之文学因缘
    一、 十年攻文武昌
        (一) 个人禀赋与地方学风之融会
        (二) 业师王季芗:古文家的渊源
        (三) 与章、黄学术之歧异
    二、 两代五四知识分子
        (一) 五四知识分子第二代之一杰出者
        (二) 让鲁迅坐在历史的正常座位
        (三) 探胡适的盲点
    三、 安身与立命
        (一) 现代新儒家学术格局的形成
        (二) 融入台湾乡土文化
        (三) 在压力中的思想突围
        (四) 借力于《华侨日报》
    四、 徐复观与大陆学界
第二章 生命与理性的合一--心的文学观
    一、 即用显体:圆融“心的文化”
        (一) 本末与体用
        (二) 心的文化的提出
        (三) 理论的内部紧张
    二、 心的文化的西学助缘
        (一) 心的文化的生成资源
        (二) 心对理性的涵摄
        (三) 面对西方文化的窘境
    三、 心的文学:理性贯注生命
    四、 透过工夫:生命支持理性
第三章 重建中国文学的理论系统--《文心雕龙》研究
    一、 徐复观与龙学
        (一) 写入研究史
        (二) 龙学渊源
        (三) 研究中的复活意识
    二、 文体与《文心雕龙》的理论架构
        (一) 文体的根源:道分天地人-文合经纬骚
        (二) 历史的文体:体要及中国文学的轮廓
        (三) 普遍的文体:情性之塑造及其向毛目的贯注
    三、 通中西之邮:文体与形相的统合
        (一) 文体与形相
        (二) 徐复观对STYLE的把握
        (三) 文体论的建设性
    四、 窥古今之迹:文体论与古文家的理论
        (一) 文体诸因素-粗和精-因声以求气
        (二) 气为风骨之本及风柔骨刚
        (三) 诸养气说之打通
第四章 文学史个案研究
    第一节 重立古文义法--《史记》研究
        一、 古文家对于《史记》的买椟还珠
        二、 义:文学与历史的共同落点
            (一) 具见其表里,以良心照出真相
            (二) 救天道之穷,继圣人之志
            (三) 民间立场与抗议精神
        三、 《史记》的文学法则意义
            (一) 开启历史想象
            (二) 史势中透出文势
            (三) 传达民族语言的精神
    第二节 苦难精神与诗的境界--杜甫诗研究
        一、 忧患意识与杜诗中苦难精神
        二、 境界大小关优劣
        三、 转益多师与打通新旧古今
    第三节 用典与比兴--李商隐诗研究
        一、 义山诗与比兴
        二、 义山人格及诗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 义山诗的解读:史实-典故-兴象
            (一) 先讽咏后考索
            (二) 兴象中典故景物的方向
            (三) 典故的叠加、点活、普遍化
    第四节 剥落与非诗--宋诗研究
        一、 宋诗精神方向的确立
        二、 山谷诗学的创造意义
            (一) 江西诗派的局量
            (二) 山谷学杜辩正
            (三) 诗之怨与骂
        三、 宋诗学与古文理论的沟通
第五章 从追体验到客观化--研究方法论
    一、 文学后面的全体
        (一) 一种整体论的提出
        (二) 人文的背后是精神,核心是对人性的认识
        (三) 从生命的共感来看文学
    二、 客观:仍是研究活动的最高鹄的
        (一) 思想具有知识的形态
        (二) 文学考证与客观求实精神
        (三) 研究者的生命之气
    三、 追体验方法及其成就
        (一) 客观的了解:进入研究对象
        (二) 追索贯通,求全得真
        (三) 层层转进,生命境界之提升
    四、 追体验的动力支持
        (一) 心态的诚与敬
        (二) 治学的积与渐
        (三) 反省
    五、 成就知识-亦成就思想
附录
    皎然《诗式》作用论
    徐复观与钱钟书--20世纪中国文论研究的两种范式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603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603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d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