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宗教性视阈中的生存伦理 ——以基督教和儒家为范型

发布时间:2022-01-26 02:20
  论文《宗教性视阈中的生存伦理——以基督教和儒家为范型》有两个主题性的思想元素,一个是理论的,就是构思一个关于“宗教性生存伦理”的基本观念和解释框架;一个是历史的,就是关于“基督教”和“儒家”两个范型的观念史解读。文中力图使二者融贯在一起,一方面依据宗教性生存伦理的观念和框架去深入解读基督教和儒家,使之呈现出作为“同”一种宗教性生存伦理又具有“不同”的各自独特的思路和模式,这是论文的中心内容和直接目的;另一方面又以对基督教和儒家各个基本观念环节的思想史解读来呈现和印证关于宗教性生存伦理的理论构想,这是论文的深层意图和间接目的。宗教性生存伦理是这样一种思路和观念:既是对宗教伦理予以生存论的定位,将宗教伦理理解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存性伦理;也是从宗教性的视阈出发去理解人类整个伦理性生存,将宗教性与人类的生存本性打通,进抵人性存在的内在结构和生存状态。这样一来,宗教伦理不再是某种特殊形态和特殊领域的伦理,而是人的整个生存伦理;反过来说,人类的生存伦理在根本上就是一种宗教性伦理。而这有赖于哲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形而上学的统一视阈,文中将两者融合为“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视阈。在这一视阈中,一切高级而成...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写作意图与选题的学术背景及其意义
    二、论文的思想观点与内容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论文的创意及不足
第一章 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诉求
    第一节 现代性的生存处境——人从宇宙整体中的“脱嵌”和神从人世间的“退隐”
    第二节 道德形而上学检审——近世以来的伦理学的“症结”和“缺位”
    第三节 走向宗教性的视阈——进抵生存伦理的宗教形而上学根基
第二章 宗教性生存伦理释义
    第一节 生存、神圣、伦理——三者同构的存在论之域
    第二节 宗教性——生存伦理的终极之维和超越之维
    第三节 宗教性生存伦理的先验根据——朝向绝对而生存的形而上学倾向
    第四节 契合存在的天命——宗教性生存伦理的自由与回归
第三章 神圣与世俗:宗教性伦理的至上性根据
    第一节 神圣之维的设立——以伊利亚德的神圣观念为视镜
        一、神圣与世俗:两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二、神圣空间与神圣时间:至上核准及其意义世界的形成
    第二节 神人划界——基督教的上帝观
        一、上帝观的基本特征与神人之间的恩典-承纳模式
        二、上帝观的多元化与神-人关联的多向度
    第三节 天人之际——儒家的天命观
        一、天命观的确立:天命靡常与以德配天
        二、与命与仁和立命存性:天人之际的生存境界
第四章 圆满与欠缺:宗教性伦理的人性论预设
    第一节 人性的内在张力——原善之性与实存之恶
        一、人性原善:宗教形而上学的先验理念
        二、生存境况:人性的陷落
    第二节 人与上帝的疏离——基督教的罪性论
        一、人性的两重性与疏离上帝的罪性
        二、罪与人的自由:精神超越的悖论
    第三节 由天命而人性——儒家的性善论
        一、天地境界中的人:自然化生的道德人格形象
        二、人异于禽兽者:天赋善端仁义礼智
第五章 超拔与沉沦:宗教性伦理的超越路径
    第一节 人类精神生存的本性——超越性取向及其方式
        一、人类精神的超越性与超越的方式
        二、超越的悖论性与宗教的双重性
    第二节 他力与信仰——基督教的拯救之路
        一、拯救的他力性和罪中的无能性:他力拯救的神学根据和人性论理由
        二、拯救的方式和路径:在启示-信仰中领受恩典而重生
    第三节 自力与良知——儒家的成圣之道
        一、基于良知的道德自力:原始善性和天命的回归与开显
        二、圣人之境: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
第六章 至爱与疏离:宗教性伦理的生存模式
    第一节 至爱的先在性——一种存在论的立场和态度
        一、爱的存在论性质:自身性和给予性
        二、爱的自身性结构与秩序:思想个案检视
    第二节 以爱承负恶——基督教神性爱的绝对模式
        一、神性爱的俯身性和给予性:十字架上的绝对范式
        二、爱在现代处境下的意义重释:以舍勒和尼布尔为例
    第三节 推己及人——儒家人性爱的次第模式
        一、仁爱在天人之间:仁者人也与生生谓仁
        二、由近及远的仁爱之道(序):亲亲-仁民-爱物
第七章 永恒与虚无:宗教性伦理的终极关怀
    第一节 永恒的希望——在与自由之间的张力中生成
        一、自由与希望的勾连:关于利科解释学观点的一种审读
        二、死亡意识的在场与挑战:从虚无走向永恒的希望
    第二节 永生的盼望——基督教的终末论
        一、死亡与复活:基督教终末论的基本思想观念
        二、希望的多维面相:由未来开启现在的神学重构
    第三节 不朽的追求——儒家的在世关怀
        一、一个世界一个人生:从“活着”出发的生存立场
        二、不朽的观念:历史记忆·血脉相传·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悲悯与共通感——兼论基督教和佛教中的悲悯意识[J]. 胡伟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2]走出文化盲点:原罪论视角下的性善论[J]. 谢文郁.  文史哲. 2010(02)
[3]从宗教伦理的超越之维再论儒家伦理的宗教性问题[J]. 田薇.  中华文化论坛. 2009(04)
[4]第三种道德——人文性道德何以可能?[J]. 胡伟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5]舍勒关于现代市民伦理的批判和基督教伦理的辨正[J]. 田薇.  哲学研究. 2006(07)



本文编号:3609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609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3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