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死刑废止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5 07:03
  外国废止死刑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完善的漫长演变和发展历程。在萌芽阶段所出现的有关死刑的散乱观点,严格说来还是保留死刑,不过,其所表达的尊重生命的理念成为之后废止论的主要依据之一。直到贝卡利亚明确提出并论证他主张废止死刑的观点,死刑废止论才初具形态,并增加了对具有利他性的人道因素的考虑。而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论者建立了一套功利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证了废止死刑的观点,建构了系统、完整的死刑废止论,其增加共同体的总幸福的立场,与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相符。人权论者和报应论者们也从尊重罪犯人格、保障罪犯人权的理念出发,进一步完善死刑废止论。国际组织更是以各种国际人权公约、协议、议定书等文件形式逐步明确表示死刑是对根本人权的侵犯,保障人权成为国际社会主张废止死刑的核心立论。尽管国外这些废止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却共同深受其渊源流传的人本思想的影响,并通过尊重生命、善待他人、共筑和谐等理念体现出来。这些人本思想对国外废止死刑运动的开展产生了极大作用。而中国死刑改而不废的现实,一部分原因是理论不尽完善,没有很好地与国人的文化理念相衔接。当前,中国正所处在经济、文化和政治都提倡“以人为本”的...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外国死刑废止论的演变和发展
    2.1 外国死刑废止论的思想萌芽
    2.2 外国死刑废止论的雏形
        2.2.1 贝卡利亚的死刑观
        2.2.2 评析
    2.3 外国死刑废止论的成型
        2.3.1 功利语境下的死刑废止论
        2.3.2 评析
    2.4 外国死刑废止论的完善
        2.4.1 人权语境下的死刑废止论
        2.4.2 报应语境下的死刑废止论
        2.4.3 评析
第3章 国际组织的死刑废止论
    3.1 全球性国际组织主张废止死刑的理论
    3.2 区域性国际组织主张废止死刑的理论
第4章 人本思想对国外死刑废止论的影响及体现
    4.1 人本思想对国外死刑废止论的影响
    4.2 人本思想在国外死刑废止论中的体现
第5章 中国死刑的废止论及其时代背景
    5.1 中国死刑的废止论述评
        5.1.1 中国废止死刑的理论概述
        5.1.2 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分析
    5.2 中国死刑废止论的时代背景
        5.2.1 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
        5.2.2 以人为本的人权法治文化
        5.2.3 以人为本的民主政治体制
第6章 中国死刑废止论的完善
    6.1 树立尊重人性的以人为本观
        6.1.1 以人为本的第一要义是尊重人性
        6.1.2 尊重人性的涵义
        6.1.3 废止死刑是尊重人性的要求
    6.2 树立顺应人道的以人为本观
        6.2.1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顺应人道
        6.2.2 顺应人道的涵义
        6.2.3 废止死刑是顺应人道的要求
    6.3 树立彰显人文的以人为本观
        6.3.1 以人为本的目标是彰显人文
        6.3.2 彰显人文的涵义
        6.3.3 废止死刑是彰显人文的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死刑废止之路新发展的全球考察[J]. 罗杰尔·胡德,付强,高铭暄.  法学杂志. 2011(03)
[2]废止死刑:从全球视角看中国[J]. 罗吉尔·胡德,苗苗,赵远,赵秉志.  刑法论丛. 2010(02)
[3]仁必博爱与人权平等[J]. 杜钢建.  太平洋学报. 2006(05)
[4]从生命权角度看死刑存废之争[J]. 赵雪纲.  环球法律评论. 2004(03)
[5]推动废除死刑:刑法学者的责任[J]. 曲新久.  法学. 2003(04)
[6]从信仰到人权——死刑废止论的起源[J]. 邱兴隆.  法学评论. 2002(05)
[7]〔死刑问题三人谈〕之三──生命的呼唤死刑人道诘[J]. 胡云腾,张金龙,邱兴隆.  中国律师. 1998(12)



本文编号:3614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614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3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